第2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地方文化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娄底市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心随流水润三湘
胡卫平:痴迷曾国藩




 中国文化报 >  2008-11-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随流水润三湘
——记潜心研究、发掘、抢救民族民俗文化的曾迪

  刘日升 陈楚云

  9月3日,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紫鹊界梯田景区首游庆典,在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梯田山门广场举行,会议组织者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娄底市文化局的退休干部曾迪。

  7年前的春天,在文化工作岗位干了整整39年、刚刚退休又踌躇满志的曾迪到新化县紫鹊界,在水车镇文化站站长罗中山的陪同下,半年之中数十次奔波于紫鹊界的山梁沟壑,在梯田中一幢幢板屋里采访,在神秘的梯田与板屋之间拍摄着、记录着。那时,人们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地方政府也不支持,凭着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食宿、车旅等费用全部自己掏腰包,加之山路崎岖、交通险阻,他们要么步行,要么由罗中山开着自己的一辆破旧吉普车,在泥泞的山道上到处颠簸,可以说是艰苦备尝。当年7月,在《娄底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湘中奇观——紫鹊界梯田》的文章,同时刊发了几十幅照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年年底,又先后在《娄底日报》、《娄底经济通讯》、《湖南日报》上发表了他的长篇调查报告《紫鹊界梯田——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从历史成因,到独特的耕作方式,到自流灌溉系统,到四季景观的变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之后,他把拍摄到的十几本录像带剪辑,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紫鹊界梯田》。2003年,他们把这些资料送到正在新化召开的旅游高层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从此,紫鹊界梯田的深入调研、开发、利用,进入了新化县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曾迪自然成了这一课题的首选人物。此后,他参与了紫鹊界梯田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所有文字材料的编撰工作。2005年至2006年,先后得到国务院、建设部和有关方面的批准,三项申报都圆满成功。从此,紫鹊界梯田一朝扬名天下知,当地老百姓称颂曾迪是第一功臣。

  在调研紫鹊界梯田的过程中,他发现紫鹊界一带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尤其是民间歌谣、民间习俗、民间武术、民间信仰、民间古建筑遗存十分丰富。于是,他着手进行发掘整理,在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新化道教源流暨聚岚宫雷醮阐事》、《梅山傩戏“和梅山”》、《维山古墓清理报告》、《梅山蛮的迁徙与同化》、《季昌潜隐“桃花源”辨》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湘中揽胜》、《娄底民间文化研究卷》、《傅国钦书法艺术》、《篱萄集》等书的编辑工作,从文字组稿到编排印刷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他先后担任娄底电视台、重庆卫视、中央电视台在紫鹊界拍摄电视专题片的民俗顾问,积极推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他还组织接待了中法合作项目《湘中宗教与社会》课题组的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学者,以及来自日本的傩文化考察团,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曾迪认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抢救,单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因此,他积极努力在娄底市成立了“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展会员90多人。2006年,娄底民协作为协办单位积极促成在新化召开了“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编辑论文90余万字。他推介并亲自撰稿,为晏西征申报国家级梅山武术杰出传承人、为张贻灿申报省级梅山歌谣杰出传承人,都获得成功。他还积极促成中国傩戏学会在新化县建立傩文化研究基地。

  曾迪退休后,七年如一日,不倦地追求,不仅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而且在经济上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他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忘我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娄底市政协副主席鄢福初送给他一幅字:我欲临风游四海,心随流水润三湘。他很喜欢,当做座右铭。他说:“人生苦短,不要用更多的精力去追逐名利,人活着就应当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现在,他正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