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振 文/图
驱车深入到厦深铁路沿线,工地墙上、门上五彩缤纷的标语迎面而来。从“寻梦圣地今圆梦,汕尾争先不当尾”到“精品让大地生辉,环保让蓝天深远”……各种内容的标语口号百花齐放。
见到中铁十八局集团厦深铁路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矣成辉时,他正在工地布置企业文化,指挥着几个人将“和谐施工美化环境,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大标语挂在隧道口。矣书记是位老政工干部,听到笔者想请他谈谈改革开放30年变化时,便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说起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那太多了,我认为最可贵的变化,要算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从标语口号的变迁,就能看出这一变化。”
矣书记介绍说,他刚当兵入伍时,正是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印记很深,清一色服务于阶级斗争的标语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特殊记忆。一到工地,“无产阶级万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打倒美帝、打倒苏修”等标语铺天盖地。
到了1978年,改革的春风遍吹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工地标语口号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冷”“硬”标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口号的强制色彩和政治功能逐渐减退,先是“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标语代替了“不怕流血流汗,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拼命干”,接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标语大批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矣书记兴奋地说:“1979年,部队集体宿舍的墙上被宣传干事刷上了一条新标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实话,当时我还不太能理解这个标语的真实含义,现在想起来,这条标语的背后,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标语反映了当时的浪潮,这些标语也轮流被刷到了工地的墙上。从这些标语可以看出,工地树立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全新价值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矣书记回老家探亲,发现路边“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消失了,刷上了“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十个大字。村民们谁也不想丢人,都铆足了劲去发家致富。矣书记说,尽管当时标语有很大进步,但是没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只一味地讲“奉献”,比如他们在修“引滦入津”工程的时候,工地上就出现“风餐露宿乐无穷,穿山引水为人民”的标语。现在施工肯定不会“风餐露宿”,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工作好也要生活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为主题。在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质量兴企”“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一些折射出企业对发展需求的标语逐渐多了起来。“精品是建筑典范,诚信乃立企之本”这幅标语宣传了企业精神和创精品意识,内容简洁,目标明确,还突出了诚信为本的理念;“抓质量、增效益”这幅标语一目了然,给大家鼓劲,有着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科技打造品牌,智慧创造辉煌”这幅标语则是宣传企业实力和创新意识的,意境深远,富有时代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标语口号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对社会关注范围更广,风格更加多样。汶川大地震后,工地上挂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挺住,中国加油”“捐出一份爱心,共建一个家园”等标语;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又挂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点燃激情、放飞梦想”等奥运主题标语。
据矣书记介绍,过去工地标语的载体只有单一的墙面或者红布,现在则向灯箱、电子横幅等多样化转变,标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不仅内容醒目、目标明确,而且从实际出发,越来越向规范管理靠拢。而且,除了“规范管理、和谐发展”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更多的出现了富有诗意或温情脉脉的“提示语”,不像过去那样生硬而僵化。比如“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等标语反映了施工开始注重环保优先;“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情不得了”“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导致悲剧”,这些标语反映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
如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等又成为了标语的主流。
中铁十八局集团党委书记郝趁义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标语文化”嬗变的30年,从“怕流血牺牲不是好汉”到“做防塌方的专家,不做战塌方的英雄”,从“四海为家”到“以人为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技兴企”,我们企业承揽施工任务从年几千万到突破180亿,企业职工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这一切,都在小小的标语口号中得到了体现。过去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讲奉献”,现在则更强调“讲贡献”,这符合企业、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