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企业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地方文化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标语口号的30年嬗变
期待“环保税”早成现实
黑龙江乳企发表质量安全自律宣言
北京金隅集团成为企业文化示范基地
“黑话”、土话和企业文化
风云华尔街




 中国文化报 >  2008-11-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话”、土话和企业文化

  一个好朋友的公司已经开张5年了,业绩蒸蒸日上,他自己在开心之余不免有些得意。谈到文化的时候提到这两天他要给新来的员工上课,主要是谈公司的文化,他将之表述为“引入、融入、深入”等等。由于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不用避嫌,我的反馈很直接,我对他说:“你的话只是代表你个人,你的公司没有文化!”他有些悻悻地问:“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的员工工作中也这么说话吗?我想不会!关键是你们有什么土话没有,类似威虎山八大金刚那种?!”

  “么哈么哈。”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这是座山雕匪窝的黑话,我就记得这么几句了。这是一种语言,操此种语言的人都有同样的特征,同样的组织目标,以及类似的处事方法和价值观。

  我有一段在联想工作的经历,如果按照联想系内的分法,我算是第三代联想人。进入联想之初,我视自己为职业经理人,也就是说,我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做事准则,联想的“入模子”同化我的可能性不大。等到我离开以后,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在评价一个人领导能力的时候突然说:“这个人定战略还不错,但搭班子不行,带队伍一塌糊涂。”

  这是联想系的标准土话——三要素。其他类似“跳出画面看画”“小鸡与鸵鸟”“光说不练假把式”等等也快成了我的“标准用语”——看来最终,我还是被联想统一了语言。

  桃树生三年不算生,李树死三年不算死。一家五年的企业往往已经形成了统一语言的平台,缺乏归纳的能力和总结的习惯是土话无法形成的原因。《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最为人所知的并非是哲学家们的天花乱坠,而是朴实易懂、深入浅出的土话——成语。企业独有语言的提炼和传承可以以此为师。

  学会“黑土”的提炼需要企业家的功力,而这些语言的深入人心则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先把事情做实,并形成习惯,只有这样,提炼出来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

  成长型企业的初期成功大多有偶然性,大多是一个机遇、一个客户或者一个产品就造就了一家公司。接下来,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用统一的语言说话,要从偶然成功的必然王国向持续发展的自由王国进军。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沟通成本的降低是下一步成长核心优势的主要来源。(摘自《企业成长的基因》,陈惠湘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