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斌 张一帆
流派,是在艺术形态规范下的个性化风格体现。2008年5月23日至5月29日,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了为期7天的“奚派传人张建国演出周”,由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挑大梁,主演7个不同的老生大戏。这是集中弘扬京剧流派艺术的举措,多年未见了。
7天的演出剧目是:《范进中举》、《白帝城》、《乌龙院》、《赵氏孤儿》、《宋士杰》、《将相和》、《泸水彝山》。其中既有传统剧目,又有新编历史题材剧目;既有老生的精粹剧目,也有奚派的拿手剧目。不同剧目中,主要角色有不同身份、性格、境遇、情感,如:范进的酸腐之气,刘备的英雄末路,宋江的进退两难,程婴的忍辱负重,宋士杰的老而弥辣,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诸葛亮的宽厚仁德。连续7天的大戏,是对演员艺术功力和实力的考验,也是对体力和精力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七人一面,流于程式化的“一顺边”、“一道汤”,失去剧目建设的意义。行及中年而艺术上越来越成熟的张建国,此次展示显得沉着而恰如其分,运用了带有艺术个性的不同的程式技法,满足了惯于挑剔的戏迷观众的审美期待。
奚派是近现代京剧演员奚啸伯(1910年至1977年)创建的老生流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京剧剧坛上以“四大须生”与“四大名旦”并称,为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40年代,又有“后四大须生”之说,为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奚啸伯作为北京成长的满族子弟,20来岁即已成名。他曾拜文学素养较高的著名票友言菊朋(蒙古族,前四大须生之一)为师,学了不少谭派戏,尤其强调演唱的“书卷气”。奚啸伯长于以沉郁顿挫的唱腔表现相应的人物,逐渐形成了讲究以字行腔、耍腔耍板、声韵处理的风格,被人们形容为“错骨不离骨”。
张建国是当今公认的奚派老生优秀传人,他的演唱风格来自奚啸伯的弟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声腔的音韵与书、画、戏、文的神韵同理,有其不同凡响的高雅之处。张建国的演唱不以音高、音量取胜,而以奚派吞吐自如、抑扬顿挫的韵味求工,自有一种雅气,能使观众领略到奚派的“洞箫之美”。演出的不同剧目中,张建国还娴熟地体现了传统京剧念、做的不同艺术规范,各出戏中的吊毛、抢背、僵尸等程式动作一丝不苟。
标明师承,显示正宗,体现着流派的传承,体现着艺术的个性光辉。然而,演员的发展不能因此而被限制创造的空间。当年言菊朋私淑谭(鑫培)派艺术,晚年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言派,但他在给自己的弟子奚啸伯传艺时,却坚持按谭派规范,从来不教言派唱腔。奚啸伯师从言菊朋,又创造了与谭派、言派有所不同的奚派,创演了《范进中举》、《白帝城》等奚派代表性剧目。到了张建国,不仅能很好地继承奚派主要剧目,还下功夫演出《四进士》、《赵氏孤儿》等马(连良)派戏。这样的演出路子在京剧发展史是极为正常的。
张建国不仅演奚派、马派、谭派戏,《将相和》还综合了不止一个老生流派的艺术优长,在宽阔的范畴里展现了京剧老生所要具备的艺术规范。此次演出周,《白帝城》是唱工戏,《乌龙院》是做工戏,《宋士杰》是衰派老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唱做并重。此外,张建国还能演《打金砖》这样既重唱又重翻扑的文武老生戏和《珠帘寨》这样的靠把老生戏。新一代的京剧老生张建国十分明确:作为京剧演员,首先必须重视的本行当表演的基本规范,然后才能考虑适合自身条件、创造具有流派特点的风格与韵味,同时,吸收各流派的艺术营养,在舞台上实现自身的艺术创新与人物塑造。
在张建国演出周的宣传册上,多部戏明确地把朱秉谦的名字排在显著的位置,列为“艺术指导”。朱秉谦是国家京剧院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是马连良先生的优秀传人。这些年来,张建国一直礼聘朱先生为青年团的艺术指导,复排了《审头刺汤》、《白蟒台》等久不见于舞台的传统剧目。82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曹韵清称赞张建国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对自己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尊重与照顾,这就是“艺德”和做人的道德。过去梨园界有“戏班养小不养老”的旧俗和种种“门户之见”,张建国尊师重道,这个“道”就是事业。惟其重道,才能尊师;惟其尊师,才能成道。此次演出周,国家京剧院三团无论主角配角,个个尽心,全力配合,让我们看到了三团齐整的、充满朝气的总体实力,也体现了张建国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
连续七天观摩张建国主演的不同的戏,得到了艺术享受和艺术思考。京剧艺术丰富多彩,当今艺术市场十分活跃,衷心希望张建国、三团和其他团积极创造条件,有更多的机会举办演出周、演出月,甚至演出季。在京剧史上,这是经常发生的事,也应该是并不遥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