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走向
奚派·老生·张建国
戏曲建设: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行走于戏曲梦想
与艺术人生之间
昆剧《公孙子都》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小剧场建设与艺术市场




 中国文化报 >  2008-11-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建设: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何玉人

  最近,郭汉城先生的《当代戏曲发展轨迹》一书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这本近30万字的论著,是作者对当前戏曲艺术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和回应,倾注着作者对于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深刻思考,对新形势下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有重大的推动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凝结着这位92岁高龄的当代著名学者的智慧和对中国戏曲理论建设值得重视的理论贡献。

  该书提出的“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既是对当前戏曲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是这本书最为重要的理论命题。20世纪,是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新的学术研究方法和理念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学术建设,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前半叶,中国戏曲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现代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此间,与戏曲史学建立几乎同时出现的戏曲改良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拉开了戏曲走向现代的序幕。20世纪后半叶,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戏曲的中心任务仍然是改革。 “戏改”的实施,“双百”方针的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戏曲的繁荣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三并举”的剧目政策,为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戏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总之,从戏曲改良的提出到后来一直在进行戏曲改革的这100年,其变革的目的,是要完成一个任务,即:实现中国戏曲的现代化。戏曲现代化是一个既着眼于传统,又立足于现代;既立足于现代又放眼于未来的理论全新思维,它与现代戏的发展紧密相连,但它并不是现代戏的同义语。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戏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郭老认为,目前,作为戏曲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现代戏已经成熟,这体现在:1.古老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现代戏已经积累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的优秀剧目。3.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戏曲现代戏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在戏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在戏曲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现代戏已经成熟的同时,传统戏的继承、改革和转型也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面前,戏曲艺术应该有一个大的战略转移,即在继承的同时要勇于发展,改革的同时进行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转移,是戏曲自近代以来,百年历史的又一次新的起点和出发点。

  如何加快戏曲现代化进程的脚步,郭汉城先生认为,戏曲现代化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戏曲改革;第二是戏曲建设。第一阶段已经完成。50年的戏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应该进入到第二个戏曲建设阶段。戏曲建设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全面回顾、肯定50多年戏曲改革工作,明确得失,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戏曲建设上来。戏曲建设首先是人才建设,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通晓中外的高精尖人才队伍,这是戏曲建设的关键;其次是戏曲事业的学科建设、理论建设、艺术体系建设、体制建设、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建设。

  戏曲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最主要的是它离不开对传统的尊重,离不开对戏曲艺术本体的坚持和对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强调。戏曲的美学特征是全书最醒目的部分,也是郭老对戏曲艺术特征与时代精神作出的理论阐释。郭老是传统戏曲继承革新历程中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是现代中国戏曲理论科学化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学者队伍中的领军人物。他以哲学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为基础,从中国戏曲的本体特征出发,在戏曲艺术的动态发展中,对其美学形态作了系统的考察研究,深刻论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和时代精神。郭老认为,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将有限性与无限性、诗意与空灵、情与景、实与虚、形与神等对立关系统一在艺术创造的原则下,这种贯穿着辩证精神和主动精神的民族形式,在当今乃至以后仍然是戏曲艺术最根本和最鲜明的特色,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时代怎样演进,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只会随之而发展。其次,中国戏曲的美学观之源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对理想社会、对自然人生、对群体、对民族、对他人的和谐与有利。再者,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还在于它具有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正义战胜邪恶、悲情的喜剧处理、圆满、团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用美感动、征服观赏者,“用民族精神和历史经验去表现审美形态”。再次,民间性也是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形式。中国戏曲的源头和生存环境始终是在民间,其叙述对象、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以及行当体制、程式表演无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从宋元南戏到花部地方戏,民间性是它最典型的特征,戏曲的根在民间。郭汉城先生特别谈到,在今天进行戏曲改革并逐步使之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注意仍然保持它的人民群众的知心朋友的地位,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

  该书还从百花齐放与“三并举”、现代化与戏曲化等方面,就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古典名著和现代魅力的审美沟通、历史剧古为今用、当前戏曲发展的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生动而又缜密的理论阐述,强调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仍然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性,从而将这些理论见解和观点贯穿在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戏曲建设,实现戏曲的战略转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