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艺术学的发展走向
奚派·老生·张建国
戏曲建设: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行走于戏曲梦想
与艺术人生之间
昆剧《公孙子都》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小剧场建设与艺术市场




 中国文化报 >  2008-11-2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于戏曲梦想
与艺术人生之间
——评吕建华《追寻梦想》

  谢柏梁

  初读吕建华的新书《追寻梦想》,会觉得这是一部难以轻易定性的作品。它既有严肃的学术讨论,又有一些体现作者不羁个性和审美趣味的文化散论;既有颇富深度的历史思索,也有深蕴情感的回忆与轻松莞尔的艺术品评。

  “追寻梦想”其实也是吕建华的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从一线剧团走来的戏曲理论家,他深切地体悟到戏曲在当代生存发展的不易。所以,他总是肩负着一种使命感,让这种使命感散落在他的行文中。而他所追寻的“梦想”正与他对戏剧的当代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息息相关。在《谈当前繁荣戏剧的几个关系》一文中,他提出当代戏剧要走上繁荣复兴之路必须处理好八种关系。他在对现象描述、特征剖析基础上提出的深度分析与对策性建议,中肯实在,而他对宁海平调戏剧的考察和对民营剧团发展的思考也是深为质朴真切的。

  在这种切实的责任感基础上,吕建华更注重自己作为一名剧作家应具有的对戏剧创作的敏感和理论素养。在书中,吕建华坚持戏曲应该具有把重视艺术美和重视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剧协工作者,他关心剧人的生存、戏剧生态和剧团经营等现实层面的问题。这种对艺术本身的关注与对艺术生存现状的关注结合在一起,交叉出现在书中,以事写人,以人彰事。书中的多处地方都是从一个具体的点切入,但其思考并不局限在戏剧的某一方面,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例如,吕建华提出了越剧发展的“新百年越剧发展的对策”,涉及到越剧的发展方向、剧本题材、流派的创新、表演方式的完善,如何市场化、产业化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内容。对问题的反思,事实上已经超越了问题的本身。

  吕建华是一个眼界开阔的反思者。在他看来,音乐剧、日本宝冢、百老汇的经验都可以成为我国越剧发展的参考。贯穿文集始终,他一直坚持一种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新的时代背景对传统戏剧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推广模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他认为,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甚至他国的艺术发展模式都可以成为中国地方戏曲的学习对象。

  正是以这种借鉴、融合并不断推陈出新的认识为基础,多年来,吕建华一直着力于传统戏曲的创新。他为越剧观众的“白发”现象深感忧患,提出:我们必须坚定戏曲应与时俱进这一信念,面向青年。他更直接地提出“新的突破需要创建新的流派”“音乐剧是越剧的第三个奶妈”等具有创新意义的建议和观点,如何让戏曲彰显出更多的时代特征,真正成为民众的戏曲,是该论文集的一个中心议题。

  当他用深情的笔墨将他与艺术家曹禺、顾锡东、南薇、杨小青、沈祖安、吴双连等人的交往和情谊娓娓道来时,当他回忆勾栏越剧《红梅阁》、越剧《牡丹亭》、青春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创作经历时,当他对《梨花情》、《西施》、《好母亲》等剧目进行评论的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戏,看到了戏曲人执著跋涉的人生历程,也被中国戏曲发展的沧海桑田所感动,这也是在当代传统戏剧依然葆有活力的原因之一。

  《追寻梦想》并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也不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和个人的感叹,而这种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前行的认知,其实又何尝不是戏曲研究的一种可取之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