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网络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网游业:稳中求变,迎风怒放
海外游戏业热点事件回放
网络社区新潮流:社交化、细分化、年轻化
《情奴》遭网络侵权将提起诉讼




 中国文化报 >  2009-01-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社区新潮流:社交化、细分化、年轻化

  博客连线

  互联网内容产业永远有机会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像日常生活当中的水电煤一样,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了实体经济的一部分。这次金融风暴给实体经济带来影响,当然会给互联网产业带来同样的影响,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硅谷很多IT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出现了大规模裁员,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产业有些门类目前过得还不错,比如网络零售,因为减少了很多中间商的成本,售价要比传统的零售便宜10%到15%,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通过网络购物减少成本。

  我的判断是,网络媒体慢慢会变成比较强势的媒体,这个趋势是无可质疑的。未来几年,网络媒体会变得更加强势。互联网是一种介质,不能纯粹是媒体,必须和其他的媒体捆绑在一起,这也是一种趋势。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媒体,像谷歌,就已经和传统媒体整合了,我相信中国慢慢也会有一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

  如果今天我要创业,肯定选择互联网,因为互联网会让你在非常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无限的想象,只有在互联网这个产业,才有可能给创业人士带来梦想,互联网是一个具有创意性的产业,只要有创意,你永远可以找到机会。当今互联网内容产业当中,不少都极具创意,比如我们看到的动漫、网游,这些是目前互联网产业当中永远有机会的产业,你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但只要有优秀的创意,同样可以得到巨额回报。

  在中国不是没有可能诞生出第三个或者是超过百度的搜索引擎。但无论是百度还是谷歌,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大,特别是它的影响力和黏性,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格局当中,重新进入,这个挑战会非常大,我非常不看好。但是,在互联网内容产业当中,比如网游业,如果你有投入、有创意在里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机会。谷歌和百度,现在基本上已经垄断了中国搜索市场,但内容产业没有人可以垄断,比如电影,你无法垄断。——唐 骏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2008年网络社区发展的趋势,我认为是:社交化、细分化、年轻化。

  首先,网络社区社交化的发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去年一年,崭露头角的有校内网、开心网、51.Com等等重量级的SNS(社交网站),也有新浪、腾讯等老牌门户,当然,更有数不清的中小网站搭建的SNS。客观上来说,这些变化发展与美国的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在全球的快速流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Facebook的成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建立了一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维度来梳理网络社区的方法。我们过去最主流的网络社区形式BBS,是以“兴趣或话题”为中心索引的一个网络社区;而新出现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架构,无疑有了更强的扩展性和黏性;现在,我们正将它和以“兴趣话题”为中心的论坛BBS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构建黏性更大、威力更强的网络社区。

  其次,则是网络社区的“细分化”,这是一个过去被验证过的现象,未来它还将会继续被验证是正确的。这几年来,我们看到有无数人都在试图争夺成为“中国的Facebook”或“中国的Myspace”,希图一统天下、一家独大。但事实上,至今没有哪一家公司做到了这一点。从BBS到SNS,没有一家网站是综合社区,大多数都是垂直社区。与西方的互联网相比,中国互联网似乎更加发散且“人以群分”。换句话说,SNS的本质还是以阶层划分(这里所说的阶层,指的是按照年龄、兴趣爱好等划分的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人很难走到一起,中国没有一个社区能够把中国所有的网民完全聚拢在一起。

  最后是“年轻化”问题。关于年轻化,有两个层面上的理解:一是要正视这一客观现象;二是要站在年轻化的角度上拿出相应的经营互联网的态度。按照我的观察,现在中国网民的平均年龄不是提高了,而是在继续下降。据最新统计,现有的2.53亿网民中,25岁以下的网民依然占据半壁江山(49.9%),特别是18岁至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了最大比例(30.3%)。这批网民也是最愿意在社区网上长时间停留、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群,因此,经营者要想办法让各自的社区网站适应这批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应用产品。——戴志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