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院团·殿堂

第3版
访谈·论坛
  标题导航
谁不爱艺术殿堂?
拿京剧当利器
有人赶集 有人谢幕
演出、表演与展演“秀”




 中国文化报 >  2009-01-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京剧当利器
《赤壁》果然好看

  上,蓦然垂下六七重箭幕,近百只羽箭飞射而出。新创意与高科技共同打造的撼人景观,令人窒息。重重箭雨之后,一位身上扎满箭弩的“稻草人”和一位取箭的士兵出现在舞台中央,将“十万狼牙送公瑾”的战果以优雅的舞蹈进行了具象的写意,令人耳目一新。

  《赤壁》在京剧特有元素“旌旗”上下足了工夫,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纵深48米的空间首次全部启用。曹操兀还在舰船上为 “铁锁连环妙计”得意时,原本昏暗的舞台后部突然灯光通明,近百面旌旗迎风招展。最不可思议的是,所有旌旗竟整齐划一地随“风”做了180度的旋转,将“东风突降”的描述生动地刻画于舞台上。

  终于“火烧赤壁”。一支“火箭”直冲曹船,交响乐团与京剧“三大件”锣鼓齐鸣,由百丈红绸配合灯光奇效打造的“烈焰”顿时冲天而起! “火蛇”汇成“千里赤焰”,近7米高的艨艟舰船分崩离析,曹军灰飞烟灭。

  全剧没有如人所料地到此结束,剧作者和导演意外地请诸葛亮“把酒祭江”,为京剧《赤壁》画上点睛之笔。炽烈通红的赤壁矶上,白衣诸葛亮如同仙人,酹酒三杯,唱出了“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无限感慨,唱出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及对和平的真挚渴求。恢宏、厚重的 “豹尾”,留下遐思。

  “《赤壁》演出的精彩程度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希望观众能够透过这部剧看到国家大剧院的诚意。”一年来为国家大剧院发展殚精竭虑的陈平院长拖着病体露出开心的笑容。当然,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国家大剧院的诚意,还有它的实力。几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国家大剧院听取了院方翔实的汇报,对国家大剧院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次日,他也观看了《赤壁》。

  (下转第四版)

  2008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开幕整一年,水上明珠大放异彩,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首演成功,揭开了国家大剧院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最大谜底。随后,戏剧界名流趋之若鹜,文化界领导纷至沓来,大众观众接踵而至,《赤壁》以2008年年底中国舞台艺术杰作的姿态,点燃了一把京剧之火。导演张继钢用比投身奥运开、闭幕式文化活动少得多的心力,取得了首度跨界于梨园的巨大成功,整日喜笑颜开。另一方面,开幕仅一年,国家大剧院在相继制作了歌剧《图兰朵》、《蝴蝶夫人》后,又推出京剧《赤壁》,其速度、其力度,不得不令人刮目。由此可见,国家大剧院在艺术生产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整合优势。国家大剧院之“大”,不仅大在它的体量,更大在它的胸怀和眼光。恰在此时,《艺术周刊》创刊,由是,《艺术周刊》必然地要以京剧《赤壁》为首要关注点。

  《赤壁》之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幕未启,琵琶曲由缓入急,先声夺人。然后,鼓声渐起、大幕拉开,观众顿觉蹊跷——传统京剧的“上场门”在乐声中居然动了起来,30位身着汉服的舞俑袅娜而来。随后,鼓乐齐鸣,金碧辉煌的铜雀台魔术一般赫然现于台上。汉献帝高坐于铜雀台上与众臣僚同观歌舞,轻歌曼舞描绘出一派盛世繁华。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忽听,一声震天锣响,是曹丞相到了。

  “挥长剑、扫六合,壮抒襟袍”煞是豪迈,孟广禄以遒劲浑厚的演唱送上霸气十足的曹操,刚一亮相,就博得了全场头一个“满堂彩”。

  于魁智缓步踱入舞台,一边渐渐昂首,一边慢扫群儒,观众看见的是诸葛亮的道骨仙风。据说,这是京剧史上第一次背对观众亮相的战将。

  对于小乔李胜素,“上场门”则是生死门,听说祸起小乔,便一身粉装,莲步轻移,身姿摇曳,一壶美酒给夫君,一壶毒酒给自己,内外兼修,美得令人心碎。

  青竹婆娑的都督府内,周瑜手握兵书,坐唱出场。拥有美眷和智慧,俊逸潇洒,李宏图的高嗓门更是叫他气宇轩昂。

  张继钢有言:我们必须捍卫京剧的纯粹性。所以,京剧《赤壁》的推陈出新,取的是京剧的魂,要的是手段的新。

  核心之魅是剧本。有故事,有人物,有唱腔。剧作者蔡赴朝身居要职,因此不允多做报道,实际上,他是京剧《赤壁》的核心。先前有京剧《袁崇焕》和《下鲁朝》证明他对京剧的痴迷,也证明他的才华——那不只是戏剧文学才华,更是政治智慧。古老的赤壁之战和诸葛亮等等,谁不知晓,写出新意,靠的是什么?正是激情和智慧。京剧《赤壁》在有限的时空内,设3条矛盾线相互交织,串起散落在三国战火中的珠玑:曹操与孙刘横刀立马的军事对抗,东吴内部文臣武将战降不一的激烈纷争,周瑜与小乔的恩爱别离。英雄义、儿女情、家国爱贯穿其间,三国纷争跌宕起伏。

  “舌战群儒”这场最让观众精神抖擞。吴侯堂上的这场唇枪舌战,胜过激烈的刀光剑影。诸葛亮初试激将之法,语带讥讽,直指孙权。东吴群臣于惊恐中一拥而上,将诸葛亮围于中央,舞台上剑拔弩张。尔后,诸葛亮以一驳四,东吴文臣张昭、虞翻、步骘、薛综轮番上阵,打起了车轮战;诸葛亮神态自若,浑然不惧。众人物顶着唱、连着唱、咬着唱,彼此衔接如行云流水,密不透风又一波三折。唱词之密、吐字之快、衔接之紧,令人叫绝。

  “泛舟借箭”一场,操、亮、瑜三人首次同台。三雄会师,非同凡响:深邃的夜幕皎月高悬,露白风清的江面雾气弥漫,还未开唱就已透出几分悠远禅意。转瞬,曹操的艨艟舰船先立于舞台左侧,瑜亮的一叶扁舟又荡游江中。3位英雄各抒胸怀,共论天下,像是各说各话,更像交谈。老生、小生与花脸长达8分钟的联弹对唱,立刻让人想到“三高”——中国戏曲三高,更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赤壁》在舞美方面的极致创意,充分打造了势之宏伟、景之瑰丽、效之神奇、境之禅意。“借箭”“东风”“火烧赤壁”几处更成为了戏曲舞台上的奇观。

  “草船借箭”一场,曹操盛怒:“与我万箭齐发!”水光接天的江面

  《艺术周刊》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