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开幕。三巨头相见了,时值蒋介石56岁,罗斯福6l岁,邱吉尔69岁。罗斯福满怀热情,邱吉尔半心半意,蒋介石则是抱着讨价还价的目的参加了会议。
整个会议是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聚会,所有知名的英美军官都参加了。宋美龄是与会者中唯一不穿军装的女性。据史迪威记载:
宋美龄穿着一件绣着金色菊花的紧身黑缎旗袍。她的头发上和露出脚趾的高跟鞋上,用黑色丝带打着蝴蝶结,她尽力以她那优雅的举止和旗袍开叉处一闪一闪地露出的匀称的腿来吸引与会者的注意力。
在开罗会议中,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翻译、秘书和顾问,始终陪在他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会议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她都参与讨论,可以说对会议全盘过程,她比蒋介石了解得更彻底,更具明细轮廓。
这次,宋美龄的外交才能又一次得到了展示。见到老朋友罗斯福,她热情迎上去打招呼。与丘吉尔是第一次见面,她对这位高大的英国首相的第一印象是嗜烟如命,一根接一根地吸着黑熊牌大雪茄,噼啪作响。两位说英语的首脑和一位说英语的夫人,代表着3个国家,自如地交谈起来,用不着任何翻译。
罗斯福在会前曾踌躇满志地对儿子埃利奥特谈到对世界局势的看法:“美国将不得不出面领导,领导并运用我们的斡旋进行调解,帮助解决其他国家之间必将产生的分歧:俄国和英国在欧洲,英帝国与中国、中国与俄国在远东,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是大国,是强国,而且我们不妄求。英国在走下坡路,中国仍在18世纪之中,俄国猜疑我们,而且使得我们也猜疑它。美国是能在世局中缔造和平的唯一大国。这是一项巨大的职责,我们实现它的唯一办法是面对面地与这样的人会谈。”
与罗斯福相比,丘吉尔不那样踌躇满志,他主要关心欧洲战局,另外是不让日本进入英属印度,以及收复新加坡这块陷落的基地,仍保持英国在整个亚洲的殖民利益。
蒋介石夫妇则是要求英国协助进行缅甸反攻,争取美国更多军援物资和贷款,并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及台湾、澎湖等群岛。
会谈在讨论亚洲行动时,3国发生了分歧,整个会议几乎成了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将军在说明收复缅甸的整个计划时,只字没提有大批英国舰队投入反攻。现在的方案好像只是要打一场有限的北缅战役,而且把最困难的野人山地区的行动交给中国军队。
这时丘吉尔发言表示:“自意大利海军投降后,吾人已能抽调一部分海军舰队至孟加拉湾使用。此舰队将以锡兰岛为根据地。”听到这句话,蒋介石才舒了一口气。
丘吉尔接着说:“在陆军方面,英军准备18万人,连同盟军部队,共约32万人,在数量上已占敌优势。至于空军方面,印度皇家空军及美国驻印、驻华空军力量,均相当雄厚。故吾人觉此攻缅计划有成功之把握。只须各军事长官速订详细计划,即可行动。”
接下来,蒋介石发言认为:反攻缅甸胜利的关键完全在于海军与陆军的配合作战同时发动,“盖如此,则吾人在海上可获得制海权,以断绝敌人由海上增援与补给,再加我空军对敌后方交通不断破坏,则我陆上之进展,始能容易而确定,否则敌军则由海上转运,源源增加,补给自如,我军胜利殊无把握。此点必须特别注意。余之意见,如海军未集中,则陆军虽已集中,仍少胜算把握。”
在座的3国参谋长立即明白了蒋介石的意思:如果英国方面不从缅南配合,则中国不愿投入一场没有把握的局部作战。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态度也非常不满。但他极力说服蒋介石尽快出兵缅甸,他愿以人格保证,只要缅北战役揭开,英国的海军必能同时采取行动,那时若英国不在孟加拉湾部署海军,就由美国填补这一空白。此外,美国将派遣经过严格训练的3000名远程突击队员参战,在物资上也保证供应。
蒋介石经再三权衡,最后也没有作出中国单独发动缅北战役的保证,坚持一切都应该是有条件的。由于各方的分歧,对缅甸作战未达成任何协议。
会议期间,罗斯福通过与蒋介石夫妇的面谈,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国民党办事效率低下,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不够强,蒋介石把反共看得高于一切,军援物资也可能被囤积起来对付中共,因此对反攻缅甸的计划产生了动摇。
然而中国仍是美国B—29型远程轰炸机的有效基地,中国战场仍然消耗着日军的主力,为了最后战胜日本,没有中国军民的抗战是无法想象的。
基于以上考虑,尽管丘吉尔直到开罗会议结束时还一直坚持在缅甸作战英国不承担任何义务,可罗斯福还是一再保证,英美将在南缅出动海空配合中国作战,援华物资也尽量供应;同时,要求重庆政府与苏联友好,国共两党要联合,以增强中国的抗战能力。
会后,蒋介石三度与邱吉尔晤谈。宋美龄还就此事与邱吉尔有过一次短暂的单独会淡:
“夫人,你认为我是一个很老的人吗?”
“哪里,您这位大政治家是老当益壮,精神看上去比年轻人还要强。”
“夫人,你知道我相信什么?”
“据说阁下相信殖民主义,可我却不相信你会……”
“夫人,对我的看法如何?”
“我认为阁下说的时候比做的时候要凶。”
宋美龄机智地回答,令老谋深算的邱吉尔甚为折服。后来,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
(摘自《宋美龄大传》 何虎生 于泽俊 编著 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