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欣
新疆的乡镇文化站于1979年开始试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站设施落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2005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给新疆安排了40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共投资1.64亿元,分两年资助建设。这一重要举措在当时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400个乡镇文化站在2007年如期建成并已运行了一年。那么,新建文化站是否不负各方期望呢?农牧民喜欢光顾吗?当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自治区各界又是如何倾力运作、严密组织,保证工程顺利完工的呢?
新疆是一个以农牧业人口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有88个县(市)、924个乡镇,全区总人口2050万,农村人口占62%,其中少数民族农牧民占绝大多数。新疆的乡镇文化站于1979年开始试办,是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乡镇文化站设施落后、装备简陋,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与所担负的满足各族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以及弘扬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的重要责任已不相适应。
●体现不同民族地域风格、时代气息和文化公益性
●必须单独建设,不得与乡镇机关办公场所合建
●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
2005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给新疆安排了40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共投资1.64亿元,分两年资助建设,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补助41万元,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启动,对于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是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自治区相关部门严密组织、严格管理,认真实施项目规划,制定了《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工程招投标,统一建设标准,在地(州、市)文化行政部门设立资金专户统一管理、核拨资金,项目建设乡镇提供建设用地和保证水电暖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由自治区发改委、文化厅组织设计单位,以“体现不同民族地域风格、时代气息和文化公益性”为原则,统一设计、论证,精选了6套建设方案,供各地挑选采用。在文化站选址、用地方面,要求必须选址在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段,且必须单独建设,不得与乡镇机关办公场所合建,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等。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地(州、市)政府(行署)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分级负责。
地县两级文化、发改委等部门深入项目所在乡镇,逐个指导选址,反复与当地乡镇领导协商,确保选址符合要求,用地得到保障。全区400个文化站共落实建设用地101.3万平方米,平均每站2533平方米,最多的如拜城县达到每站1万平方米。
同时,相关部门把好工程标准、进度、拨款三个主要关口,确保建设质量。统一在地(州、市)文化(体)局设立专户管理乡镇文化站建设资金,依据报账制度、合同约定和工程进度等具体情况核拨工程款。地方配套资金要求每站5万元,统一由各县财政投入。据统计,全区共配套投入了5514.62万元,平均每站投入配套资金13.78万元,超额176%,同时,也使400个乡镇文化站的平均建筑面积达到了470平方米,超额17.5%。
各地乡镇文化站基本上都能按照独门独院、方便农牧民活动的要求进行建设,有的还修建了露天舞台、露天电影院、篮球场和排球场等配套设施,使新建文化站成为具备文艺、体育、广播电视、科技、电影等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标准文化站。
●县上配套一点、乡镇筹集一点、扶贫资助一点,保证建得起、用得上
●2007年,给文化站增加252个全额事业编制
●2008年,将全疆1000多名乡镇文化站站长和专干轮训一遍
多方合作共建,充实新站内涵。采取县上配套一点、乡镇筹集一点、扶贫资助一点的办法,为部分新文化站配备了阅览桌椅、书柜书架、电视机、音响、民族乐器、乒乓球桌等文体设备,订购了报刊、书籍,还发动地、县对口扶贫单位为文化站捐书、捐文体器材。有的县还为文化站配备了电影放映机、摄像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工程,连续两年集中采购200种、20万册以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4种少数民族文字为主的农村适用图书,配送到新建的400个乡镇文化站;自治区体育局为部分乡镇文化站配备了一批篮、排球架和健身路径;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通过“东风工程”,为全疆的乡、村文化站(室)无偿订阅党报党刊和科技报刊,从而使文化站的内涵得到一定充实,实现了建得起、用得上、能发挥作用的目标。
2007年,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做出决定,给全疆乡镇文化站增加252个全额事业编制,使全区乡镇文化站人员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2008年,自治区财政安排300多万元专项经费,举办8期全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培训班,将全疆1000多名乡镇文化站站长和专干轮训一遍。
●全新的文化站给农牧民带来全新的文化生活
●依托文化站,基本达到一乡一队
2007年,400个新建项目如期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标志着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新文化站内普遍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综合培训室、少儿书画室、影视放映室、乒乓球室、健身房、老年活动室等,室外设有阅报栏、展览橱窗、露天舞台、篮(排)球场和健身路径等,并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
文化站还把科技图书、光碟送到村里,方便群众就近借阅。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米粮泉村还在3个清真寺内建起了科技图书阅览室,受到群众的欢迎。
部分新文化站办起了“双语教育”培训班,有的已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文化站内提供投影播放服务和上网查询服务。
依托文化站,由民间艺人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的文艺演出队,已基本达到了一乡一队。许多乡镇还组建了篮球队、赛马队、摔跤队、社火队、舞龙队等,经常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依托乡镇文化站建立的农村电影队,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生力军,2007年以“文企结合”的方式,在全区开展了“千乡万村送电影”公益放映活动。2007年共免费为农牧民放映优秀国产故事片、科教片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达8万余场,观众1000余万人次。
2009年,国家将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力度,自治区已向国家上报了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决定继续给予乡镇文化站建设配套资金支持,要使全疆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总体上建设标准不降,投入总数不变,建设规模不减,确保建设质量和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