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云南省昭通市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始于2008年7月的市直文化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主要涉及昭通市歌舞剧团、京剧团、影剧院、电影公司等单位。由于准确把握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目标,并结合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昭通市的改革改出了自己的特色,因而值得关注。
改革过程回放
2008年7月11日,昭通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歌舞剧团京剧团影剧院和市电影公司人民电影院改革方案的通知》。9月10日,撤销昭通市歌舞剧团、京剧团和影剧院3家差额拨款单位,挂牌成立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并加挂昭通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牌子,人员编制由原来的43人增加到150人,其中在编人员50人,聘用人员100人;撤销昭通市电影公司、人民电影院和昭通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对人员进行分流,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昭通市2131电影放映管理站,以及市文体局直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市文化体育场馆管理中心。9月下旬,完成“两团一院”资产移交和文化艺术剧院演职人员的招聘工作。10月上旬,文化艺术剧院新招聘的89名演职人员正式上岗。10月22日,昭通市电影公司、市人民电影院资产整体移交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半年来,市直文化艺术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很顺利,为进一步推动昭通市下属各县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昭通改革成功的三要素
首先是领导层决策果断。在“两院一团”的改革中,面对具体情况,昭通市果断决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坚持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的公益性定位,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如果考虑到昭通市的财政状况,这一点更能凸显当地决策者的改革魄力。2007年昭通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9亿元,位居云南省16州市中的第七位,但是昭通人口520万人,位居全省第三,远远超过一般州市的平均人口,所以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7元,位居全省最末,远低于701元的全省平均水平。此外, 昭通市大胆革新,一扫之前国有文艺院团僵化保守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切实优化了剧院组织结构,实现了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放手给剧院自主用人与自主分配权,并妥善解决了离退休职工的后顾之忧,实实在在为院团卸包袱。离退休职工由财政据实核拨经费,由市文体局负责管理。对新成立的文化艺术剧院,昭通市“扶上马,再送一程”,在其成立之初即拨给启动资金30万元,大型文艺调演则另申请专项补助,并给予优厚政策,剧院从事商业演出等自主创收,享受国家、省、市规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自主创收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核算拨付,用于剧院扩大再生产和搞活内部分配。
其次是院团改革有动力。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在提供充足的财政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放手让院团实现自主用人和自主分配,推行按岗定酬,实行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档案工资与岗位工资分离的薪酬制度。由于前有灵活市场机制的调控和广大市场需求,后有踏实的政策和财政保障;内有自主经营、自主用人和自主分配的灵活机制,外有权责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和政策宽松优惠的大环境,因而剧院对改革充满热情。
第三是新建机制有活力。通过改革,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的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3项制度焕然一新,建立起市文化局依法监管、剧院自主经营发展、配套政策完善、发展任务目标明确、岗位分工合理、责权清晰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的人事体制;初步建立激励竞争、灵活创新、有序运营、科学合理的运行体制;贯彻落实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走上劳动保障社会化的道路。
昭通改革的启示
昭通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准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目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准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目的,才能看清昭通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合理性。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这场改革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一些经济发达、文化消费能力较强的地区的改革典型案例背道而驰,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其创新和科学之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场改革切合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坚持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向前走一步,转制改企,走产业化道路是改革,向后退一步,回归完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点,同样也是改革,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前一步”的体制创新改革,具有同等价值。
昭通改革的启示之二就是改革要根据当地实际找对决定文化体制改革方向的目标市场。具体到任何单位的文化体制改革,都不能脱离该单位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尤其是该单位所面对的目标市场。具体单位的改革,应该更多的站在满足当地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和考量,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的首要任务是尽量满足全市11个县区143个乡镇的520万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由于昭通市绝大部分群众消费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决策者为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选择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这个改革方向。面对欠发达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消费能力的巨大反差,政府首先需要做的是保障群众的文化权利,这也是一项改善民生的工程。
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企,走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道路,这是改革的方向。但是,产业化的道路只是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化生产单位进行事业和产业的区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在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昭通市文化体制改革者的魄力,正是来自于满足当地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强烈愿望,明确区分了事业和产业,找准了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的定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昭通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才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样本。
金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