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哲
从塔山先民至今,浙江象山半岛已有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特殊的地理环境带给象山先民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象山有别于他地的文化特色。“非遗”项目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渔民号子、木海马制作技艺、爵溪渔鼓、东门船鼓……都与大海有关系。这些“非遗”项目反映了当年半岛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有的经过民间艺人或劳动人民集体改造,将这些场景更加诙谐、欢快地表现出来,展现着象山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
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传统被诸多新技术、新形式取代,使一些“非遗”项目失去了依附生存的物质基础,有的因“非遗”项目中存在封建、迷信等要素,遭到人们的摒弃,有的则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本着“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活动”的原则,象山县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为让“非遗”项目得以延续, 近年来,象山县以打造渔文化品牌为目标,保护渔文化遗存,开展渔文化研究,丰富渔文化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渔文化资源的普查和保护。近年来,象山县建立了县、镇乡(街道)、村三级“非遗”保护工程组织网络,加强了对渔区文化形态、文化遗存的保护,对全县18个镇乡(街道)、490个行政村、24个社区开展拉网式普查,找到近5万条“非遗”线索,申报成功县级以上“非遗”项目85项,其中“徐福东渡传说”、“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石浦——台湾富岗如意信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掘和保护了一批“非遗”传承人,通过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法把老艺人的技艺记录下来,建立档案;开展“师带徒”传艺办法,使珍贵的“非遗”后继有人;建立了“命名制”,在各镇乡公布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一些渔区的传统节庆、祭祀活动及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保护、创新,使之渗透到各类重大节庆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去,使这些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为传承渔文化精髓,探求渔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模式,2004年5月,象山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正式启动渔文化研究工作。几年来,陆续整理出版了《象山妈祖文化述略》、《象山渔乡民间故事》等书籍,累计100余万字。此外,还将渔文化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突出了渔文化课题的本土化建设。
不断丰富渔文化活动。已举办了11届的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海洋文化节庆之一;“三月三 · 踏沙滩”、海钓节、海鲜节、石浦谢洋赛会和妈祖文化节等,在渔文化挖掘、弘扬上作足文章,使渔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好的演绎。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丰富,舞龙、龙灯、船灯、马灯队、渔鼓、船鼓等渔区民俗文化也得到广泛传承,在渔区不断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此类民间文艺队伍。
在象山县一系列抢救和保护“非遗”项目的行动下,目前,象山县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28项、县级“非遗”项目47项,”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浙江省乃至全国县级单位的前列。如今,丰富渔文化内涵,保护渔文化遗存,已成为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并在象山各类文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