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岁末的合肥,对安徽省的民营剧团来说,无疑有着特别的温暖印记,在这里举办的首届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不仅让15地市30多个民营文艺团队的300余名演员同台竞技,各展风采,还牵线搭桥找来演艺经纪机构、演艺场所、戏曲音像示范一条街的经理人和音像制作人同众多民营剧团团长齐聚一堂,沟通合作……更令活跃在基层的民营剧团团长们兴奋的是,文化部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特意赶来面对面倾听他们的心声,共谋发展之路。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我们越来越重视,我感到我们正在迎接民营剧团的春天,而我们民营剧团也是给缕阳光就会灿烂绽放。”一位民营剧团团长由衷地说。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小剧场的舞台上,民营剧团展演的优秀剧(节)目一一精彩亮相。除了黄梅戏,还有梆剧、庐剧、推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又有花鼓灯、杂技、马戏、魔术、表演唱、歌舞等艺术门类。舞台没有大制作的恢弘气势,一些演员的演技也有待雕琢,然而却质朴自然,活力四射。看了2个戏剧专场和1个综艺专场的3台演出,不禁为民营剧团的生机勃勃发展态势击掌。
“虽然很多条件无法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相比,但多数民营剧团扎根基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只要政策许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民营剧团不靠政府养着,却很关注政府持何种态度,也非常在乎政府所给的荣誉。”一位参演演员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目前安徽省已经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130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演出4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4亿元。民营剧团中,以马戏、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有近500家,以曲艺、小品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间唢呐班子有500余家,以现代歌舞为表演形式的民间艺术团有100余家,其他多为传统的地方戏剧。这次展演,是安徽省文化厅2008年为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而着力开展的“四个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一”工作,即开展一次调研、出台一份文件、举办一次培训、组织一次展演。
根据安徽省文化厅的调研显示,该省民营剧团的市场有农村和城市两块,以传统戏剧和唢呐班子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剧团,主要面向省内外农村市场,而以马戏、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的综艺团体主要活跃在广东、云南、广西、湖北、宁夏、江苏和上海等地的知名旅游景点。虽然不同类型的团体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但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永远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几乎稍具规模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都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人员,如,池州九华山歌舞团基本演员队伍60余人,而专兼职市场营销人员则多达200余人,常年奔走各地,四处出击,营销先行,方法多样,一年的演出路线和票务早就安排就绪。
庄稼人的好剧团
展演活动中,亳州市谯城区双沟梆剧团表演的梆剧《拾玉镯》,展现了年轻演员的巨大潜力。这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老牌民营剧团,60年代曾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同时获国务院颁发的“生产艺术双丰收”奖旗,1964年3次受安徽省政府邀请参加全省汇演,受到好评。
双沟梆剧团团长来俊领说,剧团成立之初,当地政府无偿拨给剧团耕地150亩作为生产用地。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农忙种地,农闲面向农村演出,一边演绎传统曲目,一边围绕党的政策自编自演一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现代节目。该团有60多人,每年演出200多场,春节和农闲时节,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庙会和田间地头,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被农民誉为庄稼人的好剧团。(下转第四版)
本报记者 隗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