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公共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群众文化

第3版
公共空间
  标题导航
一生充满刀光剑影
一生充满刀光剑影
“皇宫起”
祭祀年俗全温习
以合作共享提升服务能力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安传统民居
“皇宫起”
  惠安青山宫
  辋川陈氏祖祠屋面

  庄清海

  福建惠安素以建筑、雕艺著称于世,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已垒墙架木筑屋而居。唐五代时,兴起木构架、硬山式坡面顶、弧形瓦面铺作的“皇宫起”建筑形式,这种传统建筑源起于泉州地区流传甚广的“臭头皇后”黄厥,得闽王王审知特赐“准汝府(上)皇宫起”。

  据载,公元900年,唐昭宗封王审知为闽王,聘黄厥为妃。黄氏明妇德,深得闽王宠爱与信赖。闽王知黄妃家乡滨海风烈,居民屋顶皆以茅草覆盖,特赐黄妃“准汝府上皇宫起”。然而诏书传下时竟遗漏了“上”字,而成“准汝府皇宫起”。泉州府滨海各县喜出望外,闻风而动,纷纷仿皇宫式样建造大厝。闽王发觉后即令停止,但为时已晚,唯仿建较晚的南安县“皇宫起”大厝,屋顶仅砌三槽筒瓦,奉令即停。其后,南安县“皇宫起”大厝屋顶仅砌三槽筒瓦的习俗,遗传至今。

  宋代,房屋建造技术趋于成熟,严谨规范的木构架结构和瓦作屋面相得益彰,梁、柱、枋等建筑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石雕、木雕工艺的完美结合,使惠安传统建筑的地域性趋于突出。到了明清两代,惠安传统建筑汲取了闽南地域文化中的独特养分,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雕刻题材和用材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石雕、木雕、砖雕广泛应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屏风、栋梁等构件,基本上达到建筑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境界。

  历朝以来,惠安建筑业多属家庭型或地域型的个体工匠组合,或父子相携,或师徒相从。一些稍有规模的工程则由掌场工匠募集民间泥瓦、木、石匠工分项承建,临时组合,完工即散,没有固定组织。“皇宫起”建筑起基之前,必延请“山家”勘定大门及坐向方位,甚至整座建筑风生水起的布局结构。而其建筑的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墙倒屋不倒”。

  “皇宫起”建筑的屋顶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顶、悬山式顶、歇山式顶,以硬山式居多,墙体一般“出砖入石”为主,也有夯土墙、乱石墙、土坯墙等,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建筑雕刻包括传统石雕和传统木雕。石雕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的墙石、门楹、窗框、椽柱、地铺、台阶、栏杆等,其基本要求是有平直的线条,平整的平面,均匀的棱角。木雕如屏隔、漏窗、窗花及斗拱,大多雕有团鹤、螭虎、蝙蝠、夔龙、万字锦、卷草、荷花、麋鹿或戏剧人物等各种图案。其加工方法有浮雕和透雕等种类,线条要求盘曲有力,繁而不乱,疏密得体,刀口富有力度感。

  惠安传统建筑还兼备雕彩装饰,“皇宫起”建筑的油漆彩绘属于末道工序,较多镏金赛漆,装饰华丽,室内的柱梁大木、门窗槛框,皆遍刷朱红油漆,但窗花、垂头、雀替等细木雕刻部分,则采用雕彩结合的装饰手段,施以青绿彩绘,以白粉演染,冷暖色调对比强烈。而一般民宅不施油彩,刷涂桐油,以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调,朴素淡雅。

  惠安“皇宫起”传统建筑是中原文化与闽南地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它吸收了中原文化中帝王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融入福建闽南地方“祈福、求禄、禧气、添寿、招财”等民俗习惯的象征性元素。建筑格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帝王宫殿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其“燕尾归脊”、“双燕归垂”的设计意念寓意燕子(子女)不管飞出多远总要回归故里的深刻内涵。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更在建筑外观上体现了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形成了代表闽南文化传统的“红砖文化”风格,体现了闽南地区人民的共同审美特性,成为中国南方最具典型的传统民居样式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