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利
中国的传统节日90%以上都是在远古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历时性民俗事项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所说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腊月二十三 灶王升天日,民间祭灶。祭灶是上古五祭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祭俗。关于灶神所指,民间说词不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有人认为是祝融。但据杨堃先生考证,最早的灶神应该是蛙。因灶火熄灭或炉灶久弃不用,潮湿的灶坑中常有青蛙躲藏,故民间以为青蛙即灶神。上古祭灶皆在夏季,直至东汉以后,祭灶才改为冬季。有关灶神是一家之主的说法,古已有之。但灶神还同时兼着玉帝特使的身份,随时督察民家的一言一行,并定期向玉帝禀报的说法,却是唐代才出现的。
在祭灶时间上,南北亦有不同。历史上有“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按“阶层”划分的,即“官三,民四,蛋家五”,是说在祭灶时间上,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汉人在腊月二十四,蛋民是腊月二十五。
灶王既是一家之主,祭灶自然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能参与的。祭灶前首先要准备猪头、瓜果、麦芽糖之类的供品,还要准备用松、柏、冬青树扎成小把的灶柴、用秫秸扎成的灶王爷的坐骑、鹰犬和贴在灶前的灶王像等。腊月二十三这天,男人们会在各自家中取下旧灶王像,换上新灶王像,民间谓之“换新衣”。祭灶神时,除唱神歌祭神外,还要用灶糖为灶王抹嘴,以免他上天之后面对玉帝讲主人家的不是。祭拜完毕,用灶柴将去年的灶王神像和今年新买的灶王坐骑等一同烧掉,仪式即告结束。还有一种祭灶的方法:取两个茶杯放在烟突上,一盛清水,一放草料。然后将请来的灶王坐骑放在杯旁,作饮食状。再将灶王神像供于杯前,点香上供。等到星斗满天,再于庭院中聚火将旧灶王神像、犬马之类烧掉。
除夕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又叫“年三十”,是我国岁时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仪式从准备年夜饭开始。吃年夜饭,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很少邀外人参加,故称“阖家欢”。饮食也很讲究。如做鱼,吃时一定要留一点,以示“年年有余”;除夕子时要吃饺子,包饺子时里面放上钱币、糖、枣等,吃到钱意味着发财,吃到枣意味着得子,吃到糖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除夕夜还要换上新门神、新春联。除企盼家族团圆、除旧布新等仪式外,古代除夕仪式的绝大部分内容如贴门神、贴春联、挂苇索、放爆竹、唱傩戏、守岁等,都具有年终岁尾驱鬼除魔的意味。当时的门神、春联都用桃板刻成。在民间信仰中,桃木具有神性,据说将它们画在门上或置于门的两旁,可以阻止恶鬼的进入。除神荼、郁垒外,当时的人们还在门上画虎,或在门口吊上一个用芦苇做成的圈套来套鬼。一旦鬼魅钻入圈套,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将它们捉去喂虎。唐宋时期,钟馗取代了神荼、郁垒而成为新生代门神。有明以后,又出现了白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两位门神。门神的人选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驱鬼除魔的功能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
春节 节期在农历大年初一,故古称“元旦”。为与现在阳历1月1日的元旦相区别,现统称“春节”。
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点香、燃烛。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大家族的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
春节期间的另一重要仪式便是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一般是初一一早给长辈拜年、叩头,祝长辈长寿如意。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之后,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里拜年,也可遣家人代贺或遣仆人送一种名为“飞帖”的贺年片以示贺年之意。
初二既是继续拜年的日子,也是媳妇“归宁”、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关注。初二的另一项节目是祭财神。这天人们都要到财神庙借“元宝”,以求一年财运。
相传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都要贴“老鼠娶亲”的年画。当晚人们除了要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张罗饭食外,还要早早熄灯上床,以免搅了老鼠的好事。
初四是民间迎神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四民间都要送下界诸神升天向玉帝述职。初四这天诸神述职完毕,返回人间。因此,人们要在这天下午举行迎神仪式。迎神时,不但要点香摆供,燃放鞭炮,还要烧神马天兵,让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也叫“破五”,家家户户要吃“破五饺子”。人们可根据这天的天气情况判断一年的丰欠。此外,初五还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是日商家祭财神,在幌子上挂红布,准备开张营业。破五之后,年节活动告一段落。人们这才可以将这几天积攒下的垃圾倒掉,将祭祖供品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