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1951年,刘伯涛将《聊斋志异》手稿交给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经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鉴定确为蒲松龄真迹。蒲文珊十分激动,回想手稿收藏的艰难坎坷,毅然决定将其捐献给政府。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郑重接受了《聊斋志异》和《聊斋杂记》手稿,后入藏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将半部手稿影印出版。
下半部手稿下落至今不明
《聊斋志异》的下半部手稿到底流落到何方去了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下半部手稿在这时被抢去,流落国外。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晨报》曾报道说:“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稿四十六卷。”1941年,伪满报纸《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博物馆。”后又有消息说在德国发现有蒲松龄题记和印鉴的手迹档案。另一种说法认为,《聊斋志异》的另半部后来流落到北京一位画家手中。《聊斋志异》下半部手稿在依克唐阿去世后,被军阀张宗昌购得,张宗昌遇刺身亡后,又由北京一位画家收藏。他把手稿藏在北京平安里旧宅墙里,后毁于“文革”,可惜也一直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近一个世纪的流转,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闯关东山东人的辛酸悲苦,也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即顾全大局,坚毅诚实,不畏强权,坚守信念等,一直传承到今天。当我们庆幸这半部历经劫难的手稿安然无恙地保存到现在,又企盼另半部手稿尚存天地之间,有珠联璧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