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书 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书 法
  标题导航
过年了,谁来写春联?
“对不起春联”
春联话旧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联话旧

  普 全

  春联亦称“对联”、“楹联”、“门对”、“对子”、“春贴”。春联以其上下联字数相等、节奏相同、平仄协调、对仗工整、文字精巧,以其能描绘时代的背景,能抒发美好的愿望,被誉为最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也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文娱活动。

  关于对联形式的历史,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可见,出自五代时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副对联。到了宋朝,对联更推而广之,春节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了。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一个明证。

  原来的春联是沿用“桃符”的做法,在桃木条上题写联语,用红纸写春联则始于明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春节前夕他曾下旨,从公卿到平民均要在春节时张贴对联。朱元璋还微服出访,发现有一户阉猪佬没贴对联,原来他不会写字。朱元璋大笔一挥,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虽然属于民间传说,但也说明明代春联的普及程度。

  由于明、清两代皇帝的提倡,所以对联逐渐盛行开来。一些名人,尤其是文人常以撰对联为乐事,因而也确实出现了不少精联、趣联、奇联。仅适用于春节用的对联,就数不胜数。如:“人勤春早,物阜年丰。”“山河永固,天地同春。”“春光迎盛世,旭日耀新春。”“物换星移推腊去,风和日丽送春来。”“物华天宝年年富,人杰地灵处处春。”

  春联大体上可分为:街门对、二门对、屋门对,均为立幅,每幅加一与立幅联文内容相符的横批也有的是一个“福”字。

  内廷、王公府第多用白宣纸镶红边,也有的是用白纸书写后,然后再裱装在固定的格屉上面,联心的四周都镶以内红外蓝两条极窄的纸边。《燕京岁时记·春联条》在谈到王府这一形制时写道:“非宗室不可擅用”,且一般宗室也不可擅用,惟满蒙亲王、贝勒府、贝子府才悬挂这种格式的春联。其联文的书法是娟秀、妩媚、端正的馆阁体,联文的形制则是应制体,如“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且不用横批。清代,京官满人的大宅门多书:“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横批为“国恩家庆”。

  一般住户的对联多用红纸书写,或为黑字,或为金字,联文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横批为“一元复始”“三阳开泰”等。文人雅士、豪门大户的廊前明柱上有抱柱对儿,联文也颇具雅气,如“礼门仪路方规矩、治水仁山古画图”等等。

  如主人家在一年内有父、母去世者,称之为守制,守制的家庭过年很少贴春联,极少贴联者,多用蓝纸联文也无嘉庆的含义。

  春条是利用在写春联时多余的边裁下窄的长条,书联的人信笔写上几句吉祥的话语,谓之春条。京郊农村称之为“炕贴儿”,也有用整张纸裁写的,其形制多为斗方儿。

  大春条多贴在窗框中间或墙壁上,书写的多为“合家欢乐,人口平安”“福在眼前,抬头见喜”,小春条的内容多为“人财两旺”“平安如意”“万事亨通”“五福临门”。此外还有贴在山墙上的“吉星高照”,正对门户的“出门见喜”,贴在影壁墙上的“鸿禧”“迎祥”,贴在佛堂前的“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以及贴在鸡舍、马棚、驴棚、猪圈、车辕处的“六畜兴旺”“大吉大利”“肥猪满圈”,贴在灯杆上的“青星高照”,贴在石磨上的“白虎呈祥”,贴在仓屯上的“五谷丰登”,贴在躺箱上的“黄金万两”等等。

  春条以不拘地点、不拘内容、不拘尺寸大小、直贴斜贴随意的活泼形式而为人喜爱而沿袭,在突出喜庆氛围上起了很大作用,且是废物利用,显现了节俭的古风。

  “教书先生腊月时,书春报帖日临池,要知借纸原虚话,只为换得润笔资。”这是民国二十九年流传于京城的一首形容书春先生的《竹枝词》。书春就是写对联,称谓很多,诸如“点染年华”“借纸习书”“以字易鹅”“以笔代耕”,将此书写在大红纸上以做广告。

  书春的人中,有闲居无事的文人,有寒假无聊的教书先生,也有三五结伴的中学生。书春者摆对子摊,需备一条案或八仙桌,上铺毡子(讲究主为红色)上设笔筒、端砚、洗子等文房用具,此外还有一小火炉及镇尺,各色纸张,择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将“书春”的字义贴在墙上,就算占了地盘。其时间一般自腊月二十左右开始摆摊,先写几幅做幌子以招揽主顾,联文内容可由主顾出言,也可商议,无论什么形制,门联、街门联、抱柱、斗方、各式春条均可应活儿,以量论价。

  旧时的北京东单、西四、鼓楼、前门一带的对子摊不乏书法高人,字体清秀,联文亦雅,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一带的对子摊则比前者逊之,求者多为农夫农妇,只求纸色鲜明词句吉祥,多多益善,价格便宜就行。

  已故的民俗专家金受申先生曾于1924年时与另外两个同学相邀办过对子摊,“共计一个月,赚铜元三百九十枚,每人分一百三十枚,我买了一对树根盆景,至今还种着石菖蒲做案头清供,这种‘孩儿体’尤被老太太所喜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