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汶川地震损失巨大
“5·12”特大地震对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重大破坏,1处世界文化遗产、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89个文化机构毁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5.54亿元。
二、灾后重建文化先行
成都市文化系统广泛开展捐款捐物、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文物收集、图书流转等各种形式的抗震救灾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感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受到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表彰。成都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坚守》代表成都文艺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并赴全国巡演,剧组成为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英模集体”。成都画院组织“暖流·重建美好精神家园”大型赈灾画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市灾后文化重建规划编制完成,在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助下,一大批文化灾后建设项目启动,文化系统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三、“成都色彩”闪耀奥运
成都市文化局圆满完成奥运会火炬在成都传递活动的文艺表演,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表演《羌族推杆》,并在奥运会期间完成了30余场场馆文艺表演以及残奥会闭幕式杂技舞蹈《草帽舞》的演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专程发函致谢成都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了成都市艺校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中的突出表现。
四、“创建”工作贡献突出
2008年,成都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称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文化系统完成报送21项指标80余万字的审核指标材料,牵头高标准组织实施14项实地考察类指标,协助相关部门完成17项协办指标,圆满完成各项“创建”指标,贡献突出。
五、艺术创作成果喜人
成立全市演艺协会、艺术创作策划中心;川剧《欲海狂潮》入围“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大型魔幻杂技剧《魔幻金沙》在成都成功首演并在上海驻场演出;新编京剧《薛涛》荣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二等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成都展演引起广泛关注;市群艺原创小品《废墟深处》获全国比赛银奖。
六、文化设施“升级换代”
全市文化部门围绕“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五项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达成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40%的建设目标;全市各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前两年全部建成;提前一年实现九城区88个街道全部建成街道文化中心的目标;成都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市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市15个地区成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七、文物保护成绩斐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成都画院、新津观音寺等重点文物维修项目圆满完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功申报国家级4A景区,成都博物院借藏“道场画”数量达万余件。
八、“非遗”保护硕果累累
1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和首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2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批101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二批41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相继公布。
九、产业发展市场有序
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第二次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成都市文化局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在文化部命名的131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成都市有6个,占全国的4.5%,四川省的54%。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在灾后重建、奥运保障、创建工作等方面成绩斐然,荣获“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2008年全国十佳青少年维权岗”“2008年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等称号。
十、纪念活动影响广泛
全市文化系统广泛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组织开展川剧进京演出、群众文艺调演、报告会、知识问答等多项活动,影响广泛、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