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春节联欢晚会的中和之乐
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
视角独具的音乐著述
当代人如何过春节
从自然到逸 从逸到“自然”




 中国文化报 >  2009-01-2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联欢晚会的中和之乐

  耿文婷

  纵观历届春节联欢晚会,无论在节目的内容、形式,还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全场氛围的整体形象上,都始终给人以中和之乐,暖意融融、欢乐祥和。本文拟从两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文化解析。

  中——审美的中国化法则

  “中”的审美原则体现在春节晚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春节联欢晚会立身的本体(本体论),又是春节联欢晚会实施的方法(方法论)。

  首先,情感基调求“中”。《论语·八佾》中写道:“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人承认乐的合理性,但又强调乐不能失范,要用“中”的法则调节规范。在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中,主创人员对情感的把握都是比较适中的。观察晚会的现场,我们看到,观众的喜悦神情是溢于言表的,当晚会节目演得好,观众兴奋快乐时就会对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演播现场既是欢乐祥和、热情奔放的,同时又是理性适度、文质彬彬的。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基本上是合“中”的。这使得春节联欢晚会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西方国家相比,这是我们应当持守的“民族性”。

  春节联欢晚会以欢乐为基调,但是要“乐而不淫”,主次有分。纵观每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没有快乐情绪的直线上扬不断膨胀,而总是以“中”来调节、规范的。“中”的法则使晚会狂欢不忘形、有理性、有节制、讲分寸,否则就会“乐盈而反”。这是具有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特色的晚会情感。

  其二,节目配置求“中”。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国综艺晚会的一种形式,它有着潜在而巨大的文化——心理根基,这就是求“中”的思想渊源。根据中国人素有的齐物论思想,物应当同人一样拥有被尊重的权利。于是,音乐、舞蹈、戏曲、小品、相声等一系列物质形态的艺术形式均被人性化地予以对待了,既是像人一样地被对待,那么就应当一视同仁、不偏不向,于是这些艺术形式就“一个都不能少”地共存于节目序列中。从春节联欢晚会诞生之日起,歌舞、相声、小品、戏曲就一直是晚会的四大支柱,仿佛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成为一台戏,所以四方面的比例要调和适中,即合“中”。无论是从节目数量还是从节目时间长度来看,“中”的法则是必须要坚持的。

  其三,内在艺术语言的求“中”。晚会不仅从总体节目设置上求“中”,而且在节目具体内在语言上,“中”亦是实施的潜在原则。以歌曲节目为例,通俗歌曲与民族歌曲、美声歌曲等三种歌曲类型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另外,在节目行进的节奏设计上依然要求“中”。动感欢快节奏性强的节目要与节奏悠扬缓慢的节目搭配开,不能将快节奏的节目一股脑儿地演完再演慢节奏的节目。譬如在节奏欢快激越的开场歌舞节目之后,紧接着的是节奏稍缓的相声类节目等。

  应当指出,“中”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内在理想尺度,它是一种需要竭尽我们的智识去把握与领会的高超境界。虽然春节联欢晚会的情感向度是适中的乐,但是传统文化提倡的中和思想更多地是用来防止情感太过,而不是不及,所以,作为中国化狂欢节的春节联欢晚会目前的问题是——不是“中”的不够,而是“欢”的不足。

  和——新年俗的中国化理想

  中国古人从自然界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体会出宇宙的和谐,并把它引申到社会人生领域,产生出“和合”的文化理想。“合”指不同性质的“异”,和合就是要将不同性质的“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春节联欢晚会中,“和”始终是其潜在而执著的文化追求。这主要体现为“家国同庆”等伦理方面的感受。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现代生活的新年俗,它是包括每个家庭在内的具有全民性质的节日。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虽然作为制度性的社会形态早已逝去,但是亲亲相亲亲的民族文化心理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依然影响现代生活的力量。在儒家的文化结构中,家与国是同质的。每逢春节前夕,离乡的游子无论多么远离家乡、无论平日多么聚少分多、更无论文化水平多么殊异不同,只要春节迫近,每个炎黄子孙都必定心情急迫地赶赴家乡、盼望在除夕夜与父母亲人团圆,共餐年夜饭、共赏春节晚会。在春节晚会的观赏中,国与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的直观性思维在此又潜移默化地起了作用——国被形象化地转化为电视荧屏上春节联欢晚会呈现给我们的那个样子。家国同庆就在每一个家庭中现实而具体地实现了。

  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的感受是偏重“伦理型”的,这与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关系深厚。它首先注重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顺、各守本位的人伦温情;并依次向外推广,注重亲朋好友之间、邻里乡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更大的圈层上它追求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人。从历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定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晚会始终不离开“团结”“团圆”等字样,从而体现了萦绕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不倦不渝的“和”文化追求。

  综上所述,春节联欢晚会在审美文化的性质上,它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狂欢节”;在审美文化的程度上,它秉承传统的文化心态,是“中国化”的新年俗。作为最富本土文化特色的大众艺术形式,春节联欢晚会应当朝着尽善尽美的理想蓬勃发展下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