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 琳
春节长假虽已过去,但在四川绵竹,年画的斑斓色彩依然鲜明地点缀着这里人们的生活,包括绵竹年画节在内的各种年画展示、订购活动渲染着热闹喜庆的氛围,使节日的喜悦感丝毫没有淡褪。
令人叫绝的年画技艺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最终要以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绘制风格上,既承传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吸取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技艺。其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年画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绵竹年画的内容广泛,以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最为常见。不论是历史人物、妇女儿童、民间传奇还是戏曲故事,甚至武士神像、动物花果,一律都有吉祥的名称和喜庆的内容,反映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
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份的胶矾,使作品颜色爽朗,耐晒耐淋,经久不败色。年画艺人在作品中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草绿、金黄……热闹、刺激、充满生机活力。艺人们也把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配色经验,归纳为“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
地震对绵竹年画影响不大
“5·12”大地震之后,绵竹年画博物馆楼体受损严重,在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绵竹年画博物馆新馆将在旧址上重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规模比旧馆更大,集保护收藏、展示交流、演示制作、传习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更突出年画传承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的创新,将把历史上的精品年画,包括地震时期创作的年画及抢救年画的历程都展示出来,让人们更深地体会这种艺术的魅力,以及它给绵竹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说:“实际上是在博物馆原址上建一个以‘非遗’展示为主要方向的多功能博物馆,政府对博物馆重建很支持,原本打算春节后动工,但该准备和考虑的细节还很多,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把博物馆建设、配备好,发挥它的功能。”
大地震后,绵竹年画的销售市场也曾一度遇寒,但时隔半年,随着灾区人民的生活逐渐稳定和年节庆祝活动的到来,人们通过色彩绚丽的年画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亲友的祝福彼此传达,许多节庆也以年画作为宣传和推广手段,使得春节期间的年画市场又重新火热起来。胡光葵说:“今年的销售情况还不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来看,绵竹年画受地震的影响不大。”
年画创作不能“吃老本”
年画艺术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绵竹年画也以新的手法、新的载体、新的题材体现着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如今,绵竹年画不仅有屏画、木雕、陶制、丝绣等10多个新品种,就连最古老的手绘年画也融入了工笔画技法,内容形式也随之更为丰富,相继开发出了刺绣年画、立体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年画伞、手绘年画门票、手绘年画贺卡和年画挂历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对于绵竹年画的发展前景,胡光葵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他认为年画是一种文化商品,它带着人们的主观思想,表现着对生活的向往。他说:“年画艺术的发展必须在内容、形式、载体、包装、宣传、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绵竹年画有自己的规范性和生命力,现在的销售市场较好,但年画内容的创作也要跟上,要创新思路,提高利用率,不能吃老本。”
现在,绵竹年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为多元的拓展,年画所表现出的时代特色更鲜明,故事性更强。胡光葵告诉我们,经历了去年的地震灾害,绵竹年画的创作人员想以“5·12”震灾为主题,创作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地震年画,这将给绵竹年画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如今,绵竹的年画作坊已有30多家,且在震灾之后都已恢复了年画的制作生产,绵竹年画博物馆也将在原址上建立起来,这些都为绵竹年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春节期间,绚丽多彩的绵竹年画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丝丝喜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