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传 承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各 地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非遗”带你过牛年
元宵不止闹花灯
冬季去看“佛山秋色”
贴上窗花年味儿才浓




 中国文化报 >  2009-02-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宵不止闹花灯

  提起元宵,人们总是想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场面,想到一盏盏绚丽多姿的彩灯。不过,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如今还保存着一些独特的元宵习俗,这些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使得热闹的元宵更多了一些别样的韵味。山西柳林的盘子会和北京怀柔吃敛巧饭的习俗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也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柳林搭“盘子”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节为高潮。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也就是放大的神阁子,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单层、双层等多种形式,其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这种木制的小阁楼按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分设出几个甚至十几个神龛,分别供奉着天官、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等,实质上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浓缩性寺庙。它不仅总体结构合理,而且装饰工艺古香古色,加上各种彩灯的装点,更显得流光异彩。目前柳林盘子共有200余座,保存最古老的是清光绪26年穆村江曲的木刻盘子。

  “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柳林盘子会” 一般是以街坊邻居集股投资制作而成,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峁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廉,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很受民众欢迎,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柳林盘子会。盘子活动也有它的组织机构,机构中的组成人员叫纠首,纠首的多少视区域大小和盘子活动的规模大小而定,由区域内的男户主们轮流出任,纠首中还有一个为首的叫主人家。

  盘子民俗是柳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兼有节日庆典、工艺美术、神圣信仰、社会组织等多种内涵,是柳林历史传统文化的象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突出的民族性和民众性。它以“盘子”为载体,将民间自然神以及佛教、道教等众多神灵共祭一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表达了民众祈福禳灾、祈盼丰收、祈求吉祥的心愿。“盘子会”既是民间庙会文化空间,又是民俗节日文化空间,是两种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每年元宵节之际,将民间宗教的祭祀文化和民俗节日的娱乐文化集中展示和演练,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盘子会”活动不受场地限制,空间可大可小,活动可多可少,社区民众可以充分参与其中。同时,“盘子会”的组织为社区民众推举产生,年年更换,每家每户都可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民间组织的合作协调能力,增强了民众的团结与互助。另外,“柳林盘子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与发展,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项,它以“盘子”为核心和载体,保留和传承了众多民间艺术和技艺,如民间弹唱、民间传说、民间社火、民间面塑、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是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史的重要依据。

  但是,柳林盘子作为一种稀有的文化现象,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从事盘子制作的艺人匮乏,全县能独立完成盘子制作的仅四五人而已,且年龄均偏大,技艺的传承有断代的危险。目前该县最大的盘子制作户是穆村的王兴地,而他已是九旬老人了。二是盘子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节令性,活动范围小、时间短,加上研究力量的匮乏,使得其发展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创新不足,开发不够,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北京怀柔吃“敛巧”

  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下村地处深山,据《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所记:“(杨树下)霍、靳二姓为首居户,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迁来,渐成聚落。据传,村中曾有一株大杨树,枝繁叶茂,故名。”该村自成村以来,每年正月十六日,全村都有在大杨树下吃敛巧饭的风俗,到如今至少已有180年的历史。

  敛巧饭,即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前夕,由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自发组织,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然后聚集于一处,待正月十六日这天,分片搭锅垒灶,由成人妇女协助,将敛收而来的食粮、菜蔬做熟,全村妇女特别是未出嫁的姑娘一块儿吃饭。煮粥时要放进顶针等女人做针线活的用具,以作乞巧和发财的象征。谁若吃到了顶针、铜钱等,便证明其乞到了巧艺和发财的征兆。据村里老人介绍说,最开始吃敛巧饭的时候,老太太一般不参加,但可在一旁帮助,男人不允许加入。到了1955年才开始有少量男人参与,后来形成了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吃敛巧饭的习俗。过去在吃敛巧饭前,首先要“扬饭喂鸟”(山区人将雀说成巧,如麻雀人们称为“家巧”),就是将做熟的饭食抛向四方,以唤来麻雀啄食,并口中念到:“小家雀(巧)你别着急,你吃的东西预备齐,快快飞呀来这里,因为这时有吃的。”村民们借助顺口溜中“这里有吃的”之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人能够吃饱。

  杨树底下村百姓敬崇家雀、山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祭祀及感恩,这来自村中流传的一则古老传说。据村人梁守国老人讲,当初霍、靳二姓来到杨树底下村后,到邻村去求谷子当种籽。回村途中小憩时,一阵山风将装种籽的布袋吹翻,谷种全部洒在了身旁的石头缝里。石缝太窄,人的手伸不进去,二人正着急时,有几只山雀飞来,用喙叼啄落在石缝里的谷种,一粒一粒地放在二人面前。二人重新装好谷种,对着帮助叼啄种子的山雀说:“谢谢诸位神雀相助,来日种出粮食,一定先敬奉你们……”

  杨树下村的吃敛巧饭习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这一从古沿袭下来的民俗活动从始至终都是村民自发性的,全村人自愿参加,实际是每年全体村民的一次文化集会。它本身是一种带有企盼性的风俗活动,如企盼心灵手巧,企盼来年丰衣足食,企盼无病无灾等,反映了村民单纯、朴素的生活向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