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是广东佛山民间传统庆丰收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没有神祗偶像和祭祀仪式的出现,质朴纯真、健康清新。相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定名为“秋色”。“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月明之夜以大巡游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明代中叶至清,佛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之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佛山秋色”也发展至鼎盛时期,每于丰年,以行业或各铺里居民自发组织大型的“出秋色”活动,一铺发起,全镇二十多铺及四乡群众纷纷前来助兴,通过争雄斗胜的巡游演示,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
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市一方面努力保护这一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做了创新,多次举办盛大的秋色艺术大展和巡游活动,时间也不只在秋季,“丑一”和春节也都成为举办活动的良好时机。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举办的几次大的秋色活动和每年投入春节传统节日中开展单项秋色艺术活动的经费已达数百万元。
“佛山秋色”基本内容分为民间工艺品和文艺表演两大类。民间工艺有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等五种,文艺表演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五类。秋色巡游的表现形态又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等七色。以剔透玲珑的各种秋色灯出现于赛会的称之为“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人物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者称之为“马色”;表现水的意境的各种舞蹈或故事,如舞龙、彩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盆景、器皿古玩、石山、人物等谓之“景色”。巡游时,队伍长达数里,参演群众数千人,一路上火树银花,观者如潮,形成万众参与的文化盛会。
佛山秋色习俗活动历来都是群众自发组织,没有官方参与,庞杂的筹备工作由居民推举热心人士成立“秋色筹备处”负责操办。秋色赛会前,将举行的具体日期及某某武馆醒狮随行的广告(民间称之为招纸)张贴于将会经过的街道,便于群众到时有秩序就近观景,也知照沿途的街道店户预制赏赐的绣旗、银牌实物等。赛会日,未及黄昏,街道两旁早已人山人海,往来不绝。入夜,“事头”的队伍就在公所前出发,俗称“起马”,队伍在附近街道绕行一周,引导来自各方等候汇合游行的助兴队伍依次列入,民间俗称“会野”。整集队伍后,绕行一周复经公所门前,正式开始依照预定的路线游行,俗称“入路径”。游行秩序一般是这样的:信号灯、开路队、头牌灯色、灯色、车色、担头秋色、马色、台面秋色、水色、锣鼓柜、十番飞钹表演、地色,最后是麒麟、狮子、大头佛等作为秋色队伍的随尾压阵。
秋色赛会期间,观众人人可当裁判,对自己喜爱的工艺品或表演项目给予奖励,赛会巡游结束后,由筹备处助理员沿途收标,得标多的获奖项目需于赛会后第二天集中祖庙门前展示,让群众公开评议,以示公正,俗称“晒标”。
“佛山秋色”属于地方民间的文化习俗,以巡游作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习俗特色。“佛山秋色”经过解放后多次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不断的创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存在价值,但其中一些项类如砌作、裱塑、针作、雕批等秋色艺术品的制作技艺仅剩几名传人。秋色赛会现在已由民间转为政府牵头组织活动,平均10年才能举办一次。缺少了展演的时机与空间,不利于“佛山秋色”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将会使这一具有强烈民间群体参与性的习俗活动逐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