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又是一个考古丰收年。
这些项目集中代表了2008年我国考古工作的杰出成就,在重要性和学术性上都很突出。这使得最后的评选竞争激烈、难度加大。如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等呼声很高的新发现在终评中落选。除了十大新发现,即使被淘汰的也有很多有价值的考古发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发现让评委们难以割舍。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属于民间性质。从今年起,“十大新发现”评选活动从民间走向官方,转为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目的是正确引导社会大众对文物和考古信息的需求,使其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马子雷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3月31日在北京揭晓。
在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商周时期占据7席。与2007年相似,这次的新发现大多是在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过程中取得的。
杨官寨遗址:
发现5000年前“城镇”雏形
2008年在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处大型环壕聚落。这是目前发现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唯一一处完整的环壕聚落遗址。
所谓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被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面积达24.579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有考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为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或称之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们由此可以看见“城镇”的雏形。
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极为罕见的“镂空人面深腹盆”,上面有人面模样,眼睛、嘴巴中空,鼻子突出,酷似现在流行的QQ头像。截至目前,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在全国仅发现两件,另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
除了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遗址南部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这证明5000年前人类就开始居住窑洞了。
双王城遗址群:
展示3000年前制盐工艺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山东寿光羊口镇双王城水库周围,面积达30平方公里。200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寿光双王城一带调查和发掘时,发现了多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和金元时期的制盐遗迹。
考古队对部分金元时期制盐遗迹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20余座盐灶,5条卤水沟、沉淀沟、2座储硝坑、3座半地穴式房屋等制盐遗迹,还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卤水井。根据坑井出土的瓦片、淤泥及其他同时期遗留物,专家断定,这些坑井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盐业问题专家介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古老的盐井,比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唐代盐井提早了1600年,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盐井早3000年。双王城盐业遗址上最古老盐井的发现,让3000年前商周时期古人制盐取卤的“谜底”终于被揭开。这一发现证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古人已经开始直接利用地下卤水制盐。
周公庙遗址:
新增1600可辨甲骨文字
岐山周公庙遗址素有“西周殷墟”之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大型西周墓地。周公庙遗址自2003年发现刻有周人卜辞的甲骨以来,一直备受考古界关注。
周公庙在2008年共出土了7651片卜甲,可辨识文字1600多字,新字形屡屡出现,内容极为丰富。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西周甲骨文达2200多字,是目前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经过多年的发掘,周公庙考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考古专家大致探明了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在2008年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王季”为文王的父亲季历,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阖闾城遗址:
揭开春秋古城面纱
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无锡胡埭乡湖山村和常州武进雪堰桥乡城里村之间。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勘探和复查,确认阖闾大城面积约2.98平方公里,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专家认定,该遗址为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考古专家认为,阖闾城遗址是目前为止长江下游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城址,考古复查基本廓清了阖闾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吴王阖闾的都城。
“冬冬筑吴城,城高防越兵”,在古文中,关于阖闾城的传说甚多。西城东南部有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西城外有练兵场和点将台,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整个城址依山面湖,形势险要,是坚守太湖北部的军事战略要地。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令人惊叹的“步行街广场”
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身处现代都市中心,且出土的唐宋时期古城街道、房址和完备地下排水系统为国内鲜见,填补了成都城市考古一大空白。
唐代末期,高骈扩筑罗城,使成都城从原来东西(大城、少城)并列的“日”字形向内城外郭的“回”字形转变,江南馆街遗址唐代晚期街坊正是这一时期规划设计的体现,纵横交错长达数十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材料。经考证,江南馆街遗址属唐宋时期成都罗城内富春坊的东北隅“大区”内。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出土的铺砖道路,类似现在铺设彩砖的步行街广场。据考古人员介绍,中国古时城市道路,在南宋以前全是土路,这4条铺砖古街建于南宋,可见古成都当时的城市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