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本报刊发《美数据库商封掉国家图书馆IP地址事件调查》一文之后,中新网、人民网、搜狐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前,国家图书馆致电本报,称将对过量下载一事作出回应。
“目前,通过我们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ACS方面已经对国图重新开放了部分IP地址,我们的服务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复。”3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针对ACS暂时停止国图部分IP地址对其数据库访问权限一事的进展,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位负责人说,ACS数据库被封给国图的服务造成了很大影响,其实在高校图书馆等一些学术特色较强的图书馆,出现过量下载以致IP地址被封的情形更为常见,特别是像ACS这样专属某一行业学会、协会的数据库,往往专业性较强、学术价值颇高,又难以从其他途径得到,被过量下载的几率就更高。对于数据库商来说,签署任何一个提供数据服务的合作协议,都要承担数据泄露、利益受损的风险,因此,每个数据库商都会设计严密的后台操作系统,只要出现过量下载,系统就会自动停止对应IP地址的服务,因此并不存在ACS刻意或者有指向性地封掉国图IP的情况。一般来说,每当因过量下载问题出现暂停服务后,数据库供需双方会进行沟通,数据库商将根据情况确定是否恢复服务。
据国图方面透露,在3月9日IP被封之后,国图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在第一时间贴出敬告读者的公示,与ACS联系说明解释相关情况,利用技术手段查找、分析过量下载行为等,并在网页上ACS数据库的链接位置作出提示,提醒读者不要进行过量下载等。但从随后发生的情况看,仍有个别读者无视这些提示,在贴出公示以及媒体报道此事之后,依然进行过量下载,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3月29日。
为何过量下载屡有发生?难道图书馆方面就没有办法控制过量下载的行为吗?对于记者的疑问,这位负责人回答说,尽管已经明示读者不能使用软件自动下载数据,不得在图书馆提供的电脑上自行安装软件,但一些读者显然并没有遵守这些规定。
“图书馆提供的电脑主要用于帮助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由于此前过量下载并不是读者服务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因此此前国图并没有对读者的资源访问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这次出现的过量下载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加强对这类问题进行实时监控。此前,我们已经专程前往清华大学等单位调研,目前已经确定了能够有效控制过量下载的技术手段。”这位负责人说,国图已经在和开发商沟通,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读者过量下载行为进行预警的功能,很快就会在国图的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中实现。
然而,此前多次出现针对ACS的过量下载,究竟是不是个别读者出于恶意或商业目的的行为呢?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发之后他们通过技术手段确定了几位过量下载者,并与他们本人进行了电话沟通,通过对读者个人资料和其行为的分析,国图认为,这些读者并非是出于主观上的恶意,而是由于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带来严重后果而致。“比如有一位过量下载的读者,供职于一家研究机构,在ACS因其过量下载行为而暂时停止我们IP服务后,该读者还曾经写信反映ACS停止服务对其研究工作造成影响,并提出尽快解决问题的要求。后来从电话沟通中证实,该读者在过量下载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规操作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位读者也表示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不再进行这样的操作。”
据国图方面分析,如此短时间内接连出现多起过量下载事件,或许是由于读者在某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内有学术研究的需要(如毕业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等等)而造成,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读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而导致。“这些读者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并未想到,他们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公共利益。每当出现过量下载,我们相应的IP地址就会被暂停服务,相应地,这项资源的服务能力就会被削弱。可以想象,如果整个图书馆的1000多台电脑只能通过个别IP访问数据库,那么读者顺利得到服务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实际上,被封掉IP之后,国图已经收到数封读者针对ACS不能使用的意见的邮件了。
如何更好地让公共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和智力支持,一直是公共文化机构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采访的最后,这位负责人特别谈到,“国家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研究图书馆、国家总书库,我们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读者前来使用国图宏富的馆藏资源,我们也一直力求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社会效益、行使我们的服务职能。但是对国图资源的利用,必须是在法律所允许范围内的合理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读者以及相关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使服务得以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这次在ACS数据库上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感觉到,仅仅通过技术手段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此类问题的发生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引导,提升读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才是从根本上杜绝发生此类现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