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 题
  标题导航
美国化学学会就国家图书馆
IP地址被封事件回复本报
美国化学学会回复本报邮件全文
国图回应过量下载事件
昆明“白毛女”背后还有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09-04-0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昆明“白毛女”背后还有故事
  破落不堪的新潮娱乐厅正准备扩建

  近日,一篇名为《隐居禄劝山区30年成“黑户”,民警帮其重新落户——昆明“白毛女”回家了》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关注。报道称,原云南省昆明市评剧团的演员潘文因“文革”期间担心自己的出身问题,怕被劳教毅然隐居禄劝山区30年,直至2007年回到昆明市,在当地小南门派出所的帮助下重新落户、申请了低保。

  昆明“白毛女”的故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了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发出疑问,一个人隐居山区30年,她是怎么生存下来的?难道她不知道“文革”已经结束了吗?她看不到报纸吗?现在的世界难道真的存在“世外桃源”?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日前开始寻访潘文曾经的工作单位——昆明市评剧团,而调查的结果是在昆明市目前的文化单位机构里根本没有评剧团。据了解,原昆明市评剧团在1985年文化体制改革时更名为新潮娱乐厅,属于昆明市文化局下属的企业式管理的事业单位,现位于昆明市民生街76号。当记者来到这个外观已经破落不堪的小楼时,恰逢新潮娱乐厅正在进行装修扩建工程,并遇到几名知情人士。据他们讲述,潘文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支援边疆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来到昆明市评剧团的,当时她是业务上的尖子,如今新潮娱乐厅的很多在职职工还是她上世纪70年代从唐山招来表演评剧的。到了80年代初期赶上“严打”,当时评剧团的书记就因为带着人打麻将,有四五个人被抓去劳教了。当时单位里很多人害怕都走了,潘文是1984年三四月份第二批走的,走得无声无息。至于她为什么走,知情人也不愿透露信息,只说了她本身是有问题的,如今潘文老人也一把岁数了,大家表示不愿再揭她的伤疤。

  据了解,当时潘文自动离职,使得剧团领导登报寻找,找了一年多始终未果,最后于1985年按照国家对人事制度的相关规定,昆明市评剧团上报昆明市文化局,昆明市文化局9月份给予对潘文除名的批复。就这样,潘文被解除了公职。而当时她的户口隶属于昆明市评剧团的集体户口,潘文被解除公职后其户口自然就从集体户口中注销了。直至2007年五六月,潘文回到昆明找到了新潮娱乐厅。据知情人介绍,当时潘文回到新潮娱乐厅找到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潘文跟老同事们说,这么多年来她在汽车修理厂打过工,做过出纳;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她还帮人操办过红白喜事以维持生计。现在由于岁数大了,在禄劝也呆不下去了,只能靠捡垃圾生活。听了她的诉说,大家都很同情她,便纷纷捐钱、捐物想帮助她。由于新潮娱乐厅也不景气,是一个困难单位,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相当微薄。最后单位想了办法,首先帮助潘文寻找到档案,后来又找到了昆明市五华区小南门派出所,在派出所的帮助下潘文老人顺利落了户、申请了低保,并在昆明市龙头街租房落脚。一些人回忆说,1982年,他们还与潘文同台演出过评剧《古城出街》,潘文饰演“司令太太”,此剧当时还在云南电视台播出过。

  记者进一步联系了帮助潘文落户的昆明市小南门派出所,由于负责潘文落户的民警外出学习,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询问到当时潘文落户的过程。这位民警说,他核实了潘文的档案,显示的确是1985年潘文被注销了户口。当时其户口所在地现在由小南门派出所管辖,所以民警同志就帮助潘文落了户。而记者几经周折想要联系潘文老人,并请昆明市五华区公安分局帮忙协助,但是该局同志答复,潘文老人已经70多岁高龄,现在领着低保养老金,新潮娱乐厅和小南门派出所每月都会给她一点慰问补助,所以她现在生活得很安稳,不想再受到外界的打扰。而记者亲赴了几个传闻中潘文老人的居住地了解,也均未找到她。致使我们的采访只能在此告一段落。

  (图片由张玉杰摄)

  闵 煜

  据《都市时报》报道,30年前,因为出身问题,在昆明评剧团当演员的潘文怕遭人迫害,悄悄躲到了禄劝,过起了“隐居”生活。2007年,无意中看到十七大报道的她决定回昆明看看,这才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黑人黑户”,在派出所民警的奔走下,潘文重新落了户并办理了低保。今年79岁的潘文和其他老人一样,开始过上平静的晚年生活。日前,老人来到五华区公安分局小南门派出所,将一封亲笔写在大红纸上的感谢信送到了派出所。拉着民警的手,老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潘文于1939年在上海出生,不久后就被一户人家领养并带到了昆明。1955年,潘文考上了中国戏曲学校学习评剧,5年后,毕业后的潘文和12名同学一起分配回昆明,在昆明市文化局评剧团工作。身形苗条、五官俊秀的她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60年代末,动乱的年代给她的表演生涯带来了极大冲击。

  潘文告诉民警,那时候很讲究出身,因为自己是被领养的,因此被看做“出身不清白”。随着身份的被贬,本是上台演出的她被安排到团里的食堂打杂,蹬起了三轮车,往返于食堂和菜市场之间。就在这个时候,潘文的养父养母相继去世,她更感到了孤独无助。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当听说要开大会送一批人去劳教时,潘文逃离了昆明来到禄劝,躲在山上开始了“隐居”生活。在一个偏僻小村,靠捡拾柴火或帮人打杂,潘文艰难地活了下来。为了不让熟人发现自己,潘文一直未婚。2007年底,在山上生活了30年的潘文无意中看到报纸,一篇“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报道打动了潘文,她决定回昆明,“想看看现在 的社会是个什么样。”

  回到昆明后,潘老太却发现,原来的评剧团已经没有了。一问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合并到了昆明新潮歌舞厅。随着时代发展,新潮歌舞厅也早已败落。

  得知老太太的身世后,小南门派出所民警着手为潘老太解决问题。因潘老太“人间蒸发”多年,原单位以为此人已去世,户口已被单位注销。经过种种途径,派出所民警终于找到潘老太30年前的个人资料,并于近期帮她办理了新的户口本及第二代身份证。民警还与新潮歌舞厅一起帮老太办理了低保,并为其申请到廉租房。目前,潘老太暂住在一出租房里,不久将搬至新建的廉租房。

  ▲

  相关链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