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田螺山遗址
研究成果引起关注
本报讯 2004年开始发掘的余姚田螺山遗址以其完好的保存状况,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丰硕的考古成果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进行的“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自然遗存综合研究”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其中“从长江下游小穗轴基盘看稻的驯化进程和驯化速度”这一研究成果已在日前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
该项研究成果以余姚田螺山遗址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稻谷遗存为材料,以最能反映栽培稻驯化进程的稻谷小穗轴基盘为切入点,把田螺山遗址发现小穗轴划分为野生、栽培和不成熟等3种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结合遗址中农田杂草和其他植物遗存出土情况作综合研究。研究结论认为田螺山先民已经利用湿地种水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栽培稻群体中的驯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习性减弱,稻谷产量增加。田螺山遗址古稻遗存研究成果的发布将推动稻作起源考古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郑云飞)
杭州富阳发现国内
最古老造纸遗址
本报讯 杭州市考古所日前完成了对富阳高桥镇泗洲村一处造纸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据目前暴露的遗迹推测时间主要在南宋时期。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专家潘吉星告诉记者,这是国内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造纸遗址。这次考古发掘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1/11。整个工场区以一条东西向的水渠为界,水渠以北主要为摊晒场;水渠以南有浸泡原料的沤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镬、浆灰水的灰浆池、抄纸房等。遗址的南部有一古河道,北部有条白洋溪,整个工场依水而造。
遗址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除了石磨盘、石研磨器、石臼等生产用品外,还有瓷器、铜钱和账房先生用的石砚台等生活用品。瓷器种类繁多,有景德镇窑青白瓷碗、镶口瓷碗、龙泉窑粉青瓷香炉,还有建窑系黑釉盏等。虽然还粘着泥土,但仍能看出制作精良。目前暴露的遗迹主要为南宋时期,遗址中出土的“至道二年”“大中祥符二年”等纪年铭文砖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屠 悦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