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锤
1954年印度尼赫鲁总理携女儿访问北京,我有幸应邀在欢迎宴会上表演笛子。当优美的曲调、悠扬的笛声回荡在宴会大厅时,在周总理陪同下,尼赫鲁与女儿驻足在我们面前仔细聆听,我们的演奏受到客人的青睐。
1955年年底,我参加了由原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抵达印度新德里后,我们受到印度总统、总理的热情接见,并安排我们在观礼台上观看印度国庆节游行的热烈场面。然后我们到新德里郊区农村去看印度乡村民间节日歌舞的演出。在宽阔、平坦的广场上洒满银色的月光,广场中央的舞台上,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歌舞。观众坐在草地上,随着轻快音乐的节奏击着掌,摇晃着身子,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热烈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人。印度朋友告诉我们,印度的广大群众痴迷自己的民间音乐和歌舞,孩子出生后,能走路就能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鼓乐一响起,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印度人是非常乐观的。在新德里我们还参观了印度民间舞蹈传习班,舞蹈老师给学生仔细讲解头、腰、腿、脚、手、眼各部位形体动作的要领,他们言传身教,让学生反复练习。印度的民间乐器主要有笛、席塔尔(弹拨乐)、坐地风琴(拉弦乐)、高低音瓦罐鼓等。演奏时在主旋律框架下,各种乐器即兴发挥,你奏主旋律,我铺垫,此起彼伏,相互配合非常默契,生动活泼别具特色,与我国民间乐器演奏有许多相同之处。
与印度朋友座谈时,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民间音乐歌舞继承发展的情况,之后表演了节目。我用竹笛吹奏了古曲《小凉州》,委婉、深邃的乐曲,赢得了在场热烈的掌声。舞蹈家于颖手握宝剑表演了《剑舞》,起承转合,刚柔并济,功力扎实,富有魅力。接着我又用竹笛吹奏了表现我国农村喜庆、热闹结婚场面的《婚礼曲》,赢得了满堂彩。于颖穿着新疆维吾尔族的衣服为大家表演了《打鼓舞》,舞姿优美,热情奔放,让观众赞叹不已。最后由我和印度音乐家合作演奏印度民间乐曲《帕蒂阿利》,乐曲欢快跳跃、幽默谐趣,精彩的演奏使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印度青年激动地挥舞着胳膊高喊:“印第安、柴那,拍依、拍依!”意为“印度中国友好,友好!”观众纷纷走上台来为我献花。一位印度老人亲手把用象牙雕刻而成的笛子神赠送给我留念,老人说:“你的笛子把印度笛子神吸引走了。”
在主人安排下,我们还参观了普提迦那佛祖释迦牟尼传经悟道的寺庙。我国曾向印度捐款用以修缮庙宇,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许多来自我国的佛僧。我们又到印度南部最著名的那兰陀寺庙参观。主人告诉我们:唐代玄奘就在这里学习、取经。玄奘学习刻苦认真,聪明过人。在万人的佛学论谈会上,一位高僧发表论文并说:谁能找出我论文中的毛病或不当之处,我愿做他的奴隶,拜他为师。玄奘认真研究,引经据典,找出了他的许多差错,这让与会者非常震惊。最终高僧不得不叹服,要做玄奘的徒弟。玄奘谦虚地说:“你仍是我的老师,我的知识是老师教授的结果。”可惜的是,现在辉煌的庙宇已被地震破坏了,只留下断壁残垣。至今在庙宇的地下室里还存有玄奘用过的桌子、茶壶。玄奘来印度取经,还把中国的瓷器、捕鱼网具、制糖的方法等带到印度。印度有的历史问题还需到中国佛经中查找。玄奘在那兰陀寺庙学习后,又转到印度西部考察学习佛经。千百年来,玄奘文化交流的佳话在中印两国人民中流传至今。
文化代表团在印度参观访问了近3个月,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回国后不久,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访问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举办欢迎宴会,我再次应邀演出。在演奏过多首中国乐曲后,毛主席问:“能演奏一首印度乐曲给客人听吗?”我立即站起来,用竹笛吹奏了一首印度民间乐曲《求雨》,受到热烈欢迎。
1956年,我参加文化部派出的中国艺术团赴南美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演出,团长为楚图南。当时我国与南美各国还没有建交,远离祖国首次赴南美演出,工作上难免有些不便。这时印度驻南美使馆的人员来看望我们,在工作上给予很多关照和支持,让人感到温暖。印度朋友对我们说,印度建国后百废待兴,又遭受了灾荒。中国虽然也不富裕,但仍然援助了印度5万吨大米。印度报纸刊登了一幅画,标题为《印度灾民吃上了中国援助的大米》。
50多年了,在印度访问的日子仍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愿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永远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