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 尔
王小波说过:“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对于号称纪念王小波离去12周年的话剧作品《黄金时代》而言,按照王小波的逻辑,《黄金时代》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姊妹篇,自始至终都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像原著的《黄金时代》,一种是不像原著的《黄金时代》。
话剧《黄金时代》的导演夏波一再表明,话剧《黄金时代》保留了王小波作品的语言特质、人物及逻辑关系,李银河在媒体口中也以“捧场”身份观演。捧场之前,李银河就曾说过,改编王小波的作品难度很大。但是,无论对该剧心怀何种想象,李银河都要去捧场——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旧梦重温也好,鉴定优劣也罢,李银河的观后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多,她说她在话剧方面是外行,这场话剧“展现了和《黄金时代》原著不一样的感受”。李银河这一席话,像投向无底洞的一粒簌簌落沙,一向语出惊人的她居然用了这么委婉的表达。
无论小说《黄金时代》是否情愿,它不可抗拒地被“纪念王小波”的力量大卸八块,按编剧的意愿分为九个场景演出。为了迎合观众口味,《黄金时代》的台词里甚至加入了“躲猫猫”等时下网络流行语,连小沈阳的口头禅“啪啪儿地”也出人意料地成为一句台词,这些段子如愿以偿地引起现场一片哄笑。
中国的话剧观众也许是世上最善良的观众,他们不加分辨地将笑声、掌声、鲜花和挥手致意送给每一部话剧作品,《黄金时代》也得到了这样的礼遇。在话剧从文艺青年的小众文化生活演变成一场“全民狂欢”的麻利转身中,在真假莫辨的鲜花、掌声和挥手致意中,明年、后年乃至多年以后,一定还会有志得意满的制作人把更多打着“纪念”旗号的作品搬上舞台,届时也一定还会有跟被纪念者有关的人前去捧场。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仍然是读者记忆里那杯余温尚存的淡淡清茶,话剧《黄金时代》也尽可以成为取悦观众的咖啡和香烟,一个是原装,一个是贴牌,二者理论上差异不大。要紧的是,无需劳驾李银河表态,每个在王小波汪洋恣肆的《黄金时代》里神游过的文艺青年,都会任凭心中那把将锈未锈的标尺恣意延长,以丈量话剧《黄金时代》相对于王小波《黄金时代》那难以言喻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