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访谈·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院团·殿堂

第3版
访谈·论坛
  标题导航
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改编王小波的依据
话剧《黄金时代》的偏差
“中华汉字寻根之旅”启程
汉学精英近日将“华山论剑”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编王小波的依据

  夏 波

  话剧《黄金时代》上演了,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排练时心里虽有所准备,但依然没想到反应是如此的剧烈。争议的焦点主要是针对陈清扬的“剧变”和后半部分,也就是当代部分的延伸创作方面。有人对以上改编完全支持,认为“属于青春的黄金时代,蹉跎了,众生逐利的黄金时代,破碎了。若真将‘黄金’奉为一个时代的主角,那将是一幕多么恐怖的图景”,认为这是把王小波精神延续到当下而进行的灵与肉的拷问。同时,也有许多观众表示不能接受,主要是非常熟悉和虔诚喜爱乃至将王小波奉为精神导师的“王小波迷”们,认为这不是原来《黄金时代》的东西,离原著太远了,甚至认为很俗气。而对于陈清扬的变化,与王小波原来的那个清纯可爱的陈清扬相对照,认为过于“剧变”了。我想,我也是个“王小波迷”,在此,很有必要把我的思考和创作初衷说出来,和广大的“王小波迷”们以及广大读者观众进行一下交流沟通。

  王小波精神是什么?不用多说,那就是那种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格健全独立、分辨善恶、追求自由与博爱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以及王小波独特的语言艺术,使他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给了人们一双独特的眼睛,看到了一个不曾看过的世界。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思考是:我如何才能把这种精神更丰满地融入在《黄金时代》话剧的改编中?又如何让这种精神更有活力更直接地去影响当代更多的观众,让他们去积极地思考,并且把这种精神变成自己的行动而对现实发生作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完全忠实地再现原著,还是将这种精神与当下现实连接?我觉得,仅再现那段逝去还不远的历史,对当代观众来说,尤其是对完全不了解那段荒唐辛酸历史的“80后”“90后”观众来说,是远远不能真正了解王小波的精神的,甚至会如评论家所担心的那样,只知道王小波的轻松有趣,不了解其“黑色幽默”背后的沉重与犀利!那样的话,反倒背弃甚至辱没了王小波精神,这是我万万不想做,也不希望“王小波迷”们看到的!因此,我认为,更有必要把《黄金时代》放到王小波广博的整个体系中来看待。所以,我把全剧的形象种子命名为:“让锋利的理性之光照亮欢乐尘嚣”。在四处飞扬、充斥着物欲享受的欢乐中,呼唤健全理性与人格独立,期望能引发观众获得一些人文道德的思考!也期望广大的“王小波迷”们,站在王小波精神的高度,从是否有新的收获的角度,来看待话剧《黄金时代》的创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再现《黄金时代》的方式怀念王小波,更重要的是,要让王小波的精神活在当代乃至未来!

  关于陈清扬“剧变”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当年王二与陈清扬的爱情,今天如何看待,我们应该首先做一下分析。就原著的文字感觉看,他们是那么的自由浪漫,陈清扬是那么的纯情可爱,如同自然造化一样的清新博大。但是,我们不禁要问,那是在一个什么样环境中产生的爱情?那叫爱情吗?我认为,这种爱情,如同王二不离口的逻辑一样,它是高度的象征,是王小波精神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标志物,它是王二和陈清扬用来反抗那个荒唐时代追求真理与自由的利器!它是在那个人性扭曲时代下人性大胆反抗和灿烂的闪光!那是两个被抛弃的人在一个貌似讲理实则混不讲理情境中的不幸中又万幸、勇敢又无奈的结合!如果没有这个认识,那么这种爱情就会脱离王小波精神,与当下许多的爱情纠葛毫无区别,也毫无其独特价值意义。

  说实话,演出开始以来,我每天都尊重和关注观众的反应,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对改编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那些从头到尾的笑声和掌声,让我感到我的思考并没有白费。有一定阅历和年纪的观众对前半部分,也就是知青部分,《黄金时代》的原著部分感兴趣。而后半改编部分,绝大多数人反应都很积极,年轻观众反应更为热烈,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关。对此,我要感谢广大的观众,也感谢李银河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宽容。

  当然,这种改编对于部分深深喜爱王小波《黄金时代》并对话剧给予了很高期望的观众来说,也许一下子情感上难以接受,我能理解,但我想他们若沉下心去,放开眼界,会豁然或慢慢理解的。我真诚期待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