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的西南端,古城南京的南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颗古朴而又散发着热力的明珠,透出迷人的魅力。这里生态优越、风光秀丽、资源丰富,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这就是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圣地”的全国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京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高淳。熟悉高淳的人都知道,说高淳古老而又神奇,是因为当地有个高淳老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淳老街,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悠悠胥河见证老街辉煌历史
早在春秋时代,吴王余祭在高淳筑固设置濑渚邑。不久楚国占领固城,楚平王建行宫。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军伐楚,火烧固城,开挖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胥河。连接胥河和长江之间的水道被当地人称为官溪河。
高淳老街便位于官溪河之南,固城湖之西,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里曾留下过“誉满江南”的评价,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赞誉这里为“金陵第一古街”。她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原长1135米,现保护完好的长505米。街道呈一字形布局,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突兀多姿,街面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街中间以胭脂石横向排列,色调和谐,整齐美观。挑檐、斗拱、垛墙、镂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
高淳老街雏形于宋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路过这里写下了《高淳道中》的抒情诗篇。由于街后水路东跨固城湖,经胥河可达苏、锡、常,西由官溪河连贯长江,水陆路交通都很发达。早期,皖南徽商将竹、木、山地货运来官溪河岸经商,这里由贸易市场发展成雏形的街道。起初有来自安徽和金陵两帮,嗣后发展成泾(县)、旌(德)、太(平)、石(埭)、金陵、金斗六邦。随着外来客商的不断涌入,当地农、牧、渔、粮棉加工、纺纱织布、手工制作、搬运、饮食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高淳老街逐渐成为当地农商业产品的集散地。
随着地方贸易业的不断发展,外地行商到高淳日益增多。到元代时,高淳老街的商贸已颇具规模,据元《至正金陵志》载:“高淳镇设有税务巡检司”,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繁华的商业氛围。老街区域内,竹、木、铁铺、漕、酱、磨坊、油坊、茶叶店、黄烟店、药店、盐店、粮行、茶馆、日杂瓷器、京广百货、水果炒货、羽毛扇店等店铺一应俱全,成为汇聚着南北多元文化的商品交易市场。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考虑到苏浙粮运经东坝(高淳老街东二十里),可避长江风险,并可引丹阳湖水绕钟山而行,以增金陵王气,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开胥河,建造石闸启闭,将东坝命名广通镇,设巡司、税课司、茶引所,这更使本来已经繁荣的高淳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明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县,以老街为主体的淳溪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明万历年间,淳溪镇已是“依湖通商,一市镇耳”、“买(卖)纱络绎向城来,千人坐等城门开”,商品交易额 “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一时间,河面舟船穿梭,渔火闪烁,街头商贾云集,摩肩接踵,来往客商纷纷定居高淳老街。同时,老街商业的蓬勃发展,对全县农林牧渔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街区店铺经营不仅种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在商品质量上也做到了精益求精。清光绪年间,老街药店有王元昌、仁成堂、天兴祥等八家,经营各有擅长,当地曾流行一首顺口溜:“药材仁成堂、中街天兴祥、人参魏长庆、老店王元昌、胡家卖药连处方、夏家蚌壳疮药‘一扫光’。”此外,赵东阳的“软香糕”及方家的铁匠店(可锻打梅、兰、菊、竹铁画)、芮大昌的羽毛扇都颇具盛名。羽毛扇制作为当地的传统工艺,明、清两代被列为贡品。随着制作行业迅速发展,明末清初出现了行会,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价格监督制度。市场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商品质量有了保障,这提升了高淳老街的知名度,对促进地方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高淳县政》中记:“高淳县治所在地,区域甚小,仅有自东至西之东街一条,商业尚称繁盛。” 开设于清末的东阳杂货店,自民国六年到民国十六年,店面并列约20间,前后二进或三进,并按其各类商品设立门市,货品的来源有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数十个省市。老街西大门入口处有家 “合太和”盐店,官督商办,独家经营,经理张晋之,扬州人。总店规模很大,前通正街,后通水埠口,埠口码头常停泊炮船一艘,船头置一尊大炮,配有十多名炮兵,专管查缉私盐贩子,保护盐务。北伐战争后,合太和改称鼎昌恒。尽管历史变迁,但老街作为重要的通商隘口却丝毫没有褪色。
在商贸繁荣的同时,老街的文化显现出它非凡的魅力。《将军的决择》、《黄桥决战》、《银楼》等一大批电影、电视剧在此取景摄制,使老街锦上添花,更加闻名遐迩。高淳老街所在的淳溪镇也被评为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街建筑风格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既有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了香山派的通透轻盈。砖雕木刻、宗祠文化、地方戏曲等多元独特的文化既是高淳古镇居民生活的缩影,也充分显现出高淳老街作为沟通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经济走廊的风貌。
合理保护昭示老街美好明天
在我国,很多历史文化名街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自然界的侵蚀、人为的破坏让许多老街面貌堪忧。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更有效地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高淳一直在进行着积极探索。
高淳老街在保护性开发之前,也曾面临衰落甚至拆除的危机。由于年久失修,老街上许多房屋破旧不堪,老房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都存在重大隐患。几百年来,无数居民在老街居住生活,为这里留下众多活态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对老街的保护,不能只局限在历史建筑的“外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延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对老街展开了规模浩大的维修整治工程,先后修复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家祠堂)、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耶稣教堂等文物古迹,原址复建关王庙,建成高淳民俗馆和杨厅两处景点。光是用来修缮老街危房的维修基金,每年就有100多万元。主管部门还对老街室内低压线路和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并安装了街面监控系统。
独特的建筑特色,只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淳朴的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才能“活”起来。老街的修复只是第一步,还老建筑于民,通过人气让整条街活起来,是活态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20年的保护改造,让高淳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古老的建筑特色,特殊的文化内涵,政府的合理保护,使参观者数量倍增,老街商户及附近居民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也尝到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给老街带来的活力与生机。目前,老街共有县级以上文物古迹16处,2004年还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同时还获得“中国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和“影视外景基地”称号。居住在老街上的当地人,或者开店,或者自住,怡然自得,成为老街最动人的风景。
老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是在当地政府看来,老街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据老街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今年下半年,经过全新规划改造的老街,将以焕然一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老街将进行东延,结合泮池园和湖滩改造,疏通小河沿,修复几座古桥,逐步恢复文星塔、迎熏门等文化内涵深厚的江南建筑,全面完整地展现古街风貌。此外,还将实施景区亮化工程,老街上的小景点将重新“洗牌”,围绕高淳民俗风情进行布置,现有的商业业态也将进行调整,还将组建新的民俗艺术团,把当地“非遗”精粹“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游客”。
除近景规划以外,高淳还打算在近五年内投资10多个亿,打造国家AAAA级景区,高淳老街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使筑城圩水街与老街配套,将筑城圩建设成绿色生态园,形成历史街区、文化水街、创意公园、商贸文化区、湖滨休闲区、商业服务管理区、分时度假区、亲水娱乐区八大功能区,丰富景观内涵,打造以老街与民俗文化为特色、以水乡休闲度假为重点,以“文化高淳、生态水乡、休闲胜地”和“金陵第一老街,生态休闲水乡”为品牌形象,集休闲、度假、观光、会议、康体、娱乐、购物、宗教旅游于一体的老街旅游胜地,在老街龙头旅游业的带领下,使高淳成为江苏旅游强县以及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羽毛扇和棉布鞋交替着季节的冷暖,被老街的人当成艺术揉碎了,渗进生活。想象这里的老人们夏天摇着羽毛扇巷头巷尾地纳凉串门,冬天穿着自制的棉布鞋,提一柄剑,悠悠地打太极……难怪有人发出感叹:能生活在这个古镇、生活在这条老街的人真的很幸福。他们操浓重方言散漫进出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穿街过巷,平和而知足,他们入茶座邀古说今,吃豆腐干下固城湖的蟹,传统又艺术地生活。就这样一个寻常的居民区,繁华略带喧嚣,发达稍显拥挤,如同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相谐,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让游人珍藏于心。漫步于老街,除了浓浓的民风古韵,你还能感受到,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在这条胭脂石铺就的古街上弥漫。
(左年生 王洪涛 朱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