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入围街道1/2009-04/19/4/200904194_brief.jpg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节 庆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江苏高淳老街:用古老文明讲述现代传奇
人文老街典故多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9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老街典故多

  ■ 人文老街典故多

  陈毅将军:高淳老街赋诗篇

  1938年,陈毅同志奉命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东进抗日。6月1日,一支队兵分3个纵队,从南陵出发,冒着绵绵细雨,在湾沚附近越过敌人的铁路封锁线,于2日凌晨抵达东门渡,3日到达苏皖交界处的狸头桥。当天夜晚,陈毅率一支队从狸头桥分乘百余条船,穿过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港汊纵横、芦苇丛生的固城湖,于4日凌晨浩浩荡荡地抵达高淳县城,陈毅司令员在高淳仅仅驻留3天。3天里,他不仅走访了当时的上层人物和社会名流,而且深入到民众之中,宣传抗日主张,还了解了高淳的风土民情、名胜古迹。就在离开高淳的前一天下午,他在“吴氏宗祠”后进“祭殿”的供桌上泼墨挥毫,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的诗篇。

  波光荡漾水纹平,

  河汊沟渠纵复横。

  扁舟容与人如画,

  抗战军中味太平。

  堤柳低垂晚照斜,

  农家夜饭话桑麻。

  兵船初过群疑寇,

  及见亲人笑语哗。

  江东风物未曾谙,

  梦寐吴天万载前。

  此日一帆凭顾盼,

  重山复水是江南。

  芦苇丛中任我行,

  星星渔火水中明。

  步哨呼觉征人起,

  欣然夜半到高淳。

  这首诗语言流畅,声情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既饱含深情地描述了高淳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色和高淳人民善良淳朴的本色,又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强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至今仍在激励着高淳人民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徽商赵庄:高淳老街占鳌头

  清朝末年,淳溪镇有个叫赵庄的人,光绪十一年贡生。赵庄父亲于清咸丰年间,在高淳老街经商。赵庄满腹经纶,但不求仕进,苦心钻研商业,融入商界,单独开设“东阳杂货店”,他和工商人士关系密切,生5个女儿,其中4个嫁给商人。

  自民国六年到民国十六年,是东阳杂货店的鼎盛时期。店面从王家巷发展到小巷,其经营项目有油、糖、糕点,并有专业糕点坊,以软香糖最具特色,还有香油、红枣等多项副食品、日用品。除杂货以外,并有酱坊、制酱及酱品腌制。东阳杂货店的店面并列约20间,前后二进或三进,并按其各类商品设立门市,在高淳商界首屈一指,成为当时最大的实业家。他接待贵宾时,已用吸汤汁用的“金摇车”餐具了。

  东阳杂货店的货品来源有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数十个省市。杂货店中,山东的枣、柿、花生,广东、福建的糖类、檀香,贵州的龙眼、核桃,汉口的桐油、木耳,江西、皖南的表芯纸、烟叶、瓷器,广东、福建的海产品,徐州的瓜子等,各类货物,应有尽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庄去世后,其子赵宗振执操东阳杂货店,但因守业不精,生意逐渐萧条,解放前夕,东阳杂货店已濒临破产。后来没落无闻。

  乾隆古井:高淳老街传佳话

  相传乾隆年间,乾隆三下江南,曾巡游高淳老街,邑人掘井取水,以供御用。井水纯净、清凉、甘甜,乾隆饮后赞不绝口,后人始称“乾隆古井”。道光十四年三月,“疫疠大作”,河水污染,居民争饮井水,由希徹公堂捐资重掏。

  印染布坊:老街劲吹“西北风”

  高淳老街有个外号叫“西北风”的染坊,所印花布曾销售到国外。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邑人陈畸国(淳溪镇人,又名陈淇,清嘉靖年间进士)在《卖纱行》中,曾用“买(卖)纱络绎向城来,千人坐等城门开”的诗句,描绘当时高淳老街的纱市盛况。1951年,在无锡举办的苏南地区土特产物质交流会上,高淳老街土布曾获得各界人士的注目和称赞。印花土布已被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收藏。

  武庙关王:神威显灵镇日寇

  高淳老街还流传着一则“关公显神威,吓死小日寇”的故事。1937年12月,日军经安徽宣城水阳镇侵入高淳,疯狂烧杀掠抢,使小城陷入腥风血雨之中。某日,日军一少佐率队砸开高淳老街关王庙大门,冲进大殿,哄抢了供桌上的银烛台、铜香炉等祭器。一个小鬼子爬上神座,想扯下关羽塑像盔甲上的贴金饰片,手刚搭上神像膝盖,原本坐着的关公像突然站立起来,两眼怒视、炯炯有神,又烟尘飞扬、呼呼作响。小鬼子吓得两腿一软,仰面跌下,后脑砸在殿柱石墩上,脑浆迸出,当即毙命。

  原来这座关公神像是民国初年高淳著名木匠李先春用沉香木雕刻而成。关节伸曲,活动自如。还有,庙里多年香火,神像积满尘埃,故烟尘飞扬有声。“关羽显灵吓死鬼子”的故事也在当地传为趣话。(王洪涛 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