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节 庆

第3版
视 野
  标题导航
日进前而不御  遥闻声而相思
宋时厨娘好风光
天津市第十八届“文化杯”
全国孙犁散文奖评奖征稿启事
大盛魁——清代最大的内蒙古商号




 中国文化报 >  2009-04-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时厨娘好风光
  宋代厨娘画像砖拓图

  王仁湘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多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所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两千人,而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却一个也没有。以男子为主从业厨事,不仅中国古今均如此,在世界似乎也已成通例。不过在中国唐宋时代,却曾出现过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从业烹调妇女的身影。有幸能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大小官吏当差的则称为“厨娘”。

  使用厨娘在当时成为一股不小的浪潮。这浪潮在京都涌起,远远波及到了岭南。唐代房千里在岭南做过官,他所写的《投荒杂录》便记述了岭南人争相培养女厨的事。他说岭南无论贫富之家,教女都不以针线为基本功,却专意培养她们下厨做饭的本领。如果一个女子能做得几盘好菜,那便是一个“大好女子”,有时婚聘时讲的条件,也是以厨事为优。尽管是“裁剪补袄一点也不会,可是修治水蛇黄鳝却一条必胜一条”,这样的女子是不愁嫁的。

  《问奇类林》说,宋代太师蔡京有“厨婢数百人,庖子十五人”。《清异录》则说,唐代宰相段文昌,家厨由老婢膳祖掌管,老婢训练过上百名婢女,教给她们厨艺,其中九人学得最精。官僚们的家厨有这么大的规模,饮馔之精,可以想见。从另一方面看,唐宋女厨似乎较受重视,蔡京所用厨婢达数百人之多,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宋代廖莹中的《江行杂录》,记录了宋时京都厨娘的一些情况,与唐时岭南很有些相似。田氏说,京都中下之户,并不看重生男孩子,生了女孩反倒是爱护如捧璧擎珠。待她们要长大成人的时候,就随其资质教以不同的本领,其中的一些便被培养成了厨娘。厨娘被认为是“最为下色”,但非极富贵之家是别想请到她们去做饭的。

  厨娘的地位虽不高,但她们却有绝妙的技艺和超然的风度,令人侧目。《江行杂录》说,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太守,想起在京都某官处吃过晚膳,那一日是厨娘调羹,味道特别适口,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也想雇一位厨娘,摆一摆阔气。他费了很大劲才托人在京师物色了一位厨娘,年可二十,能书会算,颇具姿色。不数日厨娘即启程前往老太守府中,未及进府,在五里地以外住下,遣一脚夫先给太守递上一封信。信是她亲笔所写,字迹端正,很体面地要求太守发一四抬暖轿来接她进府,太守毫不迟疑地照办了。待到将厨娘抬到府中,人们发觉她确实不同于一般庸碌女子,红裙翠裳,举止文雅。太守大喜过望,第二天便请厨娘展露本领。厨娘随带着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至如刀砧杂品,一一精致。厨娘换上围袄围裙,挥刀切肉,惯熟条理,有运斤成风之势。做出的菜品馨香脆美,清新细致,食者筷子举处,盘中一扫而光,纷纷说好吃好吃。

  厨娘的手艺得到来宾的交口称赞,太守脸上平添不少光彩。宴席圆满结束,厨娘还要做一件大事,她对老太守说:“今天是试厨,您也非常满意,但照规矩得给我犒赏。”说着还拿出一个单子给太守看,单子上说每次办宴会,要支赐给厨娘绢帛或至百匹,钱或至二三百。太守不得已勉强照数支付,但私下里却叹着气说:“像我们这样的财力单薄,这样的筵席不宜经常举行,这样的厨娘也不宜经常聘用。”没过两月,太守就找了个理由将厨娘“善遣以还”。

  办一次宴会,要讨一次赏,厨娘的要价还特别高,由此看来,厨娘确实有些了不得。那她们究竟是何等模样呢?从现代出土的宋代砖刻上,可以一睹厨娘的风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块厨事画像砖上,描绘了厨娘从事烹调活动的几个侧面。砖刻所绘厨娘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危髻高耸,裙衫齐整,焕发出一种精明干练的气质,甚至透出一种雍容华贵的神态。她们有的在结发,预示厨事即将开始,有的在斫脍,有的在烹茶涤器,全神贯注之态,跃然眼前。这些画像砖出自宋代墓葬,宋人在墓中葬入厨娘画像砖,表明他们即便生前不曾雇佣厨娘,也希求死后能够满足这个愿望;或者生前有厨娘烹调,死后也依旧希望有厨娘侍候。看来要得享用美味,还非有厨娘不行,这画像砖印证了《江行杂录》所记的传闻有一定的真实性。难怪当这批画像砖刚刚公布时,曾迷惑了一些资历很深的研究者,认为画中绝非婢女之流。但她们确确实实就是厨娘,就是廖莹中描述的体态婀娜、精明洒脱、身怀绝技的宋代厨娘。

  (摘自《中华文化画报》2009年第1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