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采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柏乡“汉牡丹”
没有了青春的人爱眯个午觉
一株白杨祭
鹅黄的心事
风雨桥的记忆
核桃园里的石头院




 中国文化报 >  2009-04-2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核桃园里的石头院

  2009年春天,当山野里一株株雪白的杏花在荒凉的衰草与裸露的岩石之间又一次傲然开放的时候,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石家庄区域的工作也接近了尾声,我们与市文物局的同志到达了接近山西省的古村落核桃园。

  和古驿道上别的村子一样,核桃园也是村前有一个阁(音GAO),村后还有一个阁。所谓阁就是上层是庙,下层是门的古老的门洞。它不单有门的作用,还是古人为驿道进入和走出村落而搞的仪式性建筑。强调着这驿道在社会生活中的非同小可的地位,也提醒着行路者到达和离开了又一个驿道上的驻脚之地,即将到来的繁华与刚刚过去的休整都会给他们留下温暖的回忆,因为延续了千百年来的人力畜力交通状态下的路途,充满了可想而知的艰辛。阁下的石头路面上深深的车辙依然清晰,盯着那“深刻”的轮痕仿佛还能看见历史上络绎不绝的行旅绵延来去的盛况。

  这遍布着石头路石头房子的村子到处都有古老的驿道气息,闲坐的人们的脚下、屁股下面,不经意中就有一块大石碑。街道上很多人家门前都有盖着石片的一口井。掀开看,水并不深;而不少盖井盖的石头就是石碑。核桃园村又称五槐村,言下之意是说有5棵非常古老的大槐树。春天刚刚过去了一半,空洞了的粗大树干上的几枝巨大分枝上,刚刚有星星点点的槐芽冒头,不仔细看是难以分辨的,不过地上的影子已经与冬天有了明显的不同,影子重了,印在地面上,印在人们的面孔上的时候洋溢着一种即将到来的树荫模样了。

  在这个原来在漫长的驿道交通史上一定赫赫有名的村子里,有一处高墙大院特别引人注目,据说当时是一块石头一块大洋盖起来的。这个院子起于沟下,筑于坡上,利用自然地势形成了两层四合院的奇妙结构;两层院落都是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安全封闭,稳定完整。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和刚刚盖好时一样坚固,连院子外的厕所都是同一种建筑方式,一丝不苟,绝无半点偷工减料。看得出主人建房的态度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这在一向俭省的乡间是很罕见的,别人盖房除了正房正院之外,其余的地方能省都省,这反而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这古老而完美的院落院门上现在写着:民俗博物馆。据说,以前还做过敬老院。现在各个屋子里陈列着从村子里征集来的各种生活和生产工具,这些工具往往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如果不是有说明和讲解的话,外人只看实物是很难明白的。

  在院门口和一个显然也是老宅子的主人谈了起来,他和这院子里的主人原来都是一家。他们都姓吴,这院子盖房的那一代是做皮货生意发的家,叫吴广置。这名字有某种宿命的意味,他自己“光置”了,并没有来得及享受他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房子,刚盖好他就死了。说话人自己家的院子要比这院子差很多,但是据他说比吴广置的要早。一进门,在一棵非常粗大的葡萄树下面,立着一个石碑,擦了又擦,也只抄下下面这些句子来:“创业难来创业难,创成家业如登山,五更起半夜眠,冲风冒雪为家园,买房产置庄田,惟念儿孙后来难,到老不肯闲……”这是核桃园人在建房这个一辈子的大事上的人生态度的写照,也是中国农民传统的置家观念的缩影。

  在核桃园的石头路上走着,走出一个石头院,又走进另一个石头院,院院相似,院院不同。在一个苹果花含苞的院子里,不大的院子里那种安详平稳的气氛十分迷人,一下就对比出了我们所居住着的城市的喧嚣。这家只有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小伙子在,他很羞涩地从屋子里走出来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我们上了房顶,流连忘返地张望俯瞰着周围的家家户户。核桃园在让人感叹古老的过去给今天留下的无数令人思索的痕迹的同时,也让人对风物一向并不大引人注目的井陉也有了认识上的改变。从古而今,井陉这个山高沟多的地方,其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都没有改变过。正是这一点成全了这里的人民的发展之路。站在核桃园村的南坡上,向北看,最高处是高速公路,下面是307国道,最下面的沟里是古驿道,而石太铁路上的火车的隆隆之声也不时地响起,刚刚修好的高速铁路石太客运专线,正在等待着开行之前的最后时刻的来临。昨天与今天,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都在这一个时空里集中着,一部纵贯古今的道路史以实物的形式立体地呈现在了眼前。古道边上的历史感从来都是天然的,并行的现代道路则是现在时的人类生活本身,核桃园这样的位置正是发怀古之思与享地理之美的绝好之地。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作家采风专稿之四

  核桃园里的石头院

  梁东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