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宋庆龄早在1946年说过:“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它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从几十年来久演不衰的《马兰花》、《宝贝儿》到最近展演的《红领巾》、《海的女儿》、《丑公主》,中国的儿童剧创作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成就非凡的春秋,伴随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儿童戏剧作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中一种有益的精神食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众所周知,各类儿童产品是商家们趋之若鹜、可观收入的来源,把钱花在儿童的用品方面,家长们愿意投入,然而,同样针对孩子的儿童剧市场却“无人喝彩”。家长们不重视儿童剧、新剧好剧不多,造成孩子们对于儿童剧的陌生感。
儿童剧,需要开拓市场
上海260万儿童,拥有儿童剧团却寥寥可数,且不少剧团已经停止创作,还有很多剧团在惨淡经营。据悉,公益性的特性和创作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市场低迷的主因。“儿童剧的特性是公益性,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注。”中国儿艺院长周予援说,中国儿童剧市场还未成熟,儿童剧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转折期,要吸引孩子从对舞台缺少感知到走近戏剧,就一定要引进多元投资,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儿童剧事业中来,在既坚持儿童剧公益发展的同时,又促进儿童剧团之间的有序竞争,营造儿童剧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里,仅有一个儿童剧院是远远不够的,不管专业成就多么高。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不那么专业的儿童剧团,以少年宫等少年课外活动场所为基地甚至以学校为基地的剧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广场剧场和民营演出。
儿童剧,需要迎合时代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有太多不同,儿童剧面对的是全新的观众群。以前信息量少,人们接受的信息有限,很简单的东西就能满足。但现在孩子们越来越聪明,电视、电脑大量的信息传递,如果用以前的东西来对付孩子,孩子会说“太简单了!”随着儿童教育的深入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审美、判断力其实已达到相当的程度,他们对世界好奇、对未来憧憬,但也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叛逆性。他们的生活极为丰富,内心也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们是阳光、时尚的一代,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灰色的东西,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
创新、迎合时代,成为儿童剧必须改变的路。儿童剧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站着”看孩子,在不同层面上以大人的思维去衡量孩子的心理,“干巴巴”地写“问题”。如已故老戏剧家任德耀那样,能以“小学生守则”为素材写出《好伙伴之歌》,把“干巴巴”的条文以艺术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作品,现在还不多见。他的《魔鬼面壳》之所以比刘厚明的同名童话更深刻、更有趣、更有意味,完全是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了创作,并加入了非凡的艺术想象。不然,是不可能达到那样的艺术效果的。所以要去体验生活,体验孩子的生活和他们的想法,不仅对演员有这样的要求,从事儿童剧创作的人更要如此。
儿童剧,需要现实题材
说到儿童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改编自经典童话、载歌载舞的童话剧,然后是一些现实题材可难免有说教味道的学校剧、教育剧。儿童戏剧家任德耀曾说过,儿童戏剧应当寓教于乐,但决不能粉饰生活、欺骗孩子。孩子们在剧场里,不仅客观地欣赏,还会主动参与到戏剧冲突中去。他们与剧中人同呼吸,分担他们的痛苦、分享他们的快乐,以后每次回忆起来还会有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检验’,就要走到孩子们中间,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的困惑迷惘。”
去年10月份首次公演,如今已演出10多场的《灿烂的阳光》拥有着一批年轻的编剧和演员阵容,一个简单温馨的故事,却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没有大制作、大场面,舞台上唱主角的是外表与“美”沾不上边的人物……《灿烂的阳光》是我国第一部正面反映智障儿童生活的舞台剧,剧中讲述了智障患者在“阳光之家”的生活点滴,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自食其力,学着融入社会,用特有的质朴、自然、真诚、善良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这部戏摆脱了一些儿童剧注重教育功能而较少关注精神层面的痼疾,通过智障人士的质朴、真诚以及志愿者的耐心、爱心、关心,走进了一个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全社会对智障人士的人文关怀,呼唤对人性的思考,也充分体现了儿童剧在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其实,家长们的忽视也大大阻碍了儿童剧的发展。家长们宁愿给孩子们买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也不愿掏钱买张戏票,没有从儿童需要引导上进行人文培养。这点上来看,儿童剧的成长与父母的认识也不无关系。
体验现实生活能给人很大启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掘出自身的闪光点,比如有些演员就去做了志愿者。和智障患者的接触时间越久,了解他们就越多,把握人物的细节上就很上手,进入角色快,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源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