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评论
  标题导航
“第一印象”和那些留不下印象的“印象”
季羡林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贬官记》再登首都舞台受欢迎
布达拉宫珍宝也是历史见证
暑假,该让谁给孩子做伴?




 中国文化报 >  2009-07-2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印象”和那些留不下印象的“印象”
——对实景演出成败得失的初步分析

  《印象·刘三姐》剧照

  《印象·丽江》剧照

  《印象·西湖》剧照

  本报记者 赵凤兰

  继张艺谋为首的“印象三剑客”打造系列“印象”山水之后,国内五花八门的实景演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日,影坛另一领军人物陈凯歌也拟在其插队时留下青春印迹的云南大理创作奇幻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对此人们不禁心生疑问:各地山水争相“傍大腕”,一定都能够赢?

  眼下实景与演出的关系,还真有点像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毗邻效应:大凡有点名气的景点,都陆续上演着实景文化的“巨无霸”。这些项目一脉相承地沿袭了张氏“大片”风格——高投入、大制作、高科技。这些实景演出项目总投资少则过亿元,多则三五亿元,演艺界的“大手笔”则成为各地争相约请的香饽饽。

  据了解,尽管各地实景“后生”不断涌现,但《印象· 刘三姐》的地位目前仍无法撼动。据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介绍,截至2008年年底,《印象·刘三姐》演出近2000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阳朔的旅游人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增长,观看演出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

  《印象·丽江》票房虽不如《印象·刘三姐》,但总体状况也还算乐观。在海拔3100米的剧场内,尽管大风不断吹走游客头上的太阳帽,但很多人仍捂着帽子看得很投入。据介绍,2008年,《印象·丽江》共吸引游客60万人次,票房收入6700万元,赢利3000多万元。今年前两个月同比增长200%。

  而《印象·西湖》却远没有如此幸运。因在湖水下打桩被指破坏环境,其一经面世就饱受争议,今年年初只得通过发起“600张门票等你来抢”活动来凝聚人气。投资近两亿元的《印象·海南岛》一上马便遭遇海南旅游传统淡季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上座率一直不佳。

  在张氏“印象派”每况愈下之际,陈凯歌的“希夷派”却盘马弯弓,跃跃欲试。因为有“无极事件”和“印象水下西湖”的前车之鉴,陈凯歌在《希夷之大理》中大打“环保”牌,欲将一个废旧的水库变身为奇幻的舞台。

  再来看看那些由其他名导、名腕“护驾”的“印象派”日子过得又如何?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都是投资过亿元的大型实景项目。位于河南登封的《禅宗少林》共耗资3.5亿元,由梅帅元及谭盾、易中天、黄豆豆等名家倾力打造。2007年上演时,适逢河南省举办中博会、洛阳牡丹花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当时观众很多,但后来观众人数锐减。负责项目开发的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称,2007年,该剧共演出210场,观众达20万人次,总收入1500万元。而每场演出需花费9万元,一年来,已经赔了四五百万元。而开封市推出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的票房也不如预期的乐观,演员成本一年就达四五百万元,演出一场成本竟高达10多万元。目前,该实景演出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做广告,今年的目标是实现收支持平。

  “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市场培育期,我们公司现在正处于成长期,计划3年收回投资,10年让项目成熟起来。”尽管当前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但郑州市天人文化公司营销部经理周鼎钧仍然对此项目充满信心。

  一边市场在受挫,一边各地实景项目正在全力跟进,比如陕西的《印象·华清池》、贵州的《印象·贵州平塘》、新疆的《梦回楼兰》等,而大型红色实景演出《井冈山》已经上演。还有些地方的实景项目也正在积极酝酿之中,如武夷山、武隆等旅游区据说也将请张艺谋出山打造《印象大红袍》和《印象武隆》。这股风甚至还刮到国外:中越、中柬将合作下龙湾、吴哥窟的实景演出。

  “粗制滥造缺少艺术性,是这些实景演出的致命伤。”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实景演出在全国各地燃起了‘狼烟’,但不是所有名山秀水都适合做这类演出。很多景区所谓的实景演出无非是为其旅游表演换了个热门的‘标签’,其实端上来的只是一盘稍作粉饰的文艺汇演或者‘回锅翻炒’的陈年剧目。”他建议想要搭乘实景演出这趟快车的景区,先得考量一下自身的文化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源或无法为游客提供基础服务的话,“印象”项目的盲目上马只能是“自娱自乐”。

  “要成功地创意和执导实景演出,就要真解那片实景土地上的文化风情。”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说,“《印象·刘三姐》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被设置为表演场景,而是在这片绮丽的山水实景中表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情。张氏后来的《印象》系列以及其他导演执导的实景演出为何江河日下?因为它们只是徒然地将表演和实景撮合在一起,艺术与自然是驴唇对不上马嘴,互相打架。”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基于产品一贯以知名度取得认知这一规律,借助名人效应打造景观演出同样符合艺术产品的规律,不必大惊小怪。实景演出的症结不在于傍不傍大腕,而在于演出内容的模板化、同质化和过剩供给。他认为实景演出是文化与旅游联姻的一种好的尝试,当务之急是如何创新节目形态。

  为何同样由张大导演操刀,“印象”系列却如九斤老太所说“一代不如一代”?

  业界分析,《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在戏内,但大成功却在戏外。这片漓江山水通过早期的电影传播,早已与刘三姐文化融为一体,实景演出因此就有了“戏”。从景区的角度考虑,也必须有这场戏:慕名来桂林游玩的游客,只要有可能,都会再去阳朔转转。但游客早上在桂林上船,一路观赏了漓江的美景,下午在阳朔上岸,买点工艺品,就打道回桂林,无法再光顾阳朔众多的旅游景点。为了留住他们,《印象·刘三姐》应运而生:华灯初上,“印象”现场坐满了观众,游客流连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容易发生故事的地方”。第二天,大榕树、月亮山、遇龙河等又在向他们招手。由此营造了艺术与景区的共生结构:《印象·刘三姐》借助阳朔漓江这块宝地,赢得了观众和票房;阳朔靠这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留住游客过夜,大幅增加了旅游收益;游客除了欣赏到独特的演出,还因此享受到阳朔独特的风情。

  可见《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是凭先天优势、聚各类资源、经系统策划、致多方共赢的结果。这对一味仅靠大腕包打天下的同业,是否能有点启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