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评论
  标题导航
“第一印象”和那些留不下印象的“印象”
季羡林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贬官记》再登首都舞台受欢迎
布达拉宫珍宝也是历史见证
暑假,该让谁给孩子做伴?




 中国文化报 >  2009-07-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季羡林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各界群众送别季羡林。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本报讯 (记者刘修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遗体,7月19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季羡林因病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7月19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横幅下方是季羡林遗像。季羡林遗体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8时许,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王兆国、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韩启德、陈至立、马凯、杜青林、张梅颖、郑万通、万钢和彭珮云、胡启立、罗豪才缓步来到季羡林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作最后送别,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季羡林逝世后,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王刚、王岐山、回良玉、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罗干、令计划、王沪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华建敏、周铁农、李建国、蒋树声、严隽琪、桑国卫、梁光烈、孟建柱、戴秉国、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马万祺、陈奎元、黄孟复、孙家正、邓朴方、林文漪和彭冲、王芳、谷牧、姜春云、吴仪、曾培炎、陈慕华、雷洁琼、邹家华、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许嘉璐、蒋正华、盛华仁、唐家璇、肖扬、韩杼滨、贾春旺、钱伟长、宋健等。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

  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这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蔡武、周济等文化部、教育部领导及季羡林的生前友好和各界人士也前往送别。

  季羡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

  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