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艺术评论
  标题导航
让优秀歌曲流行起来
“大师”的斤两
《向祖国敬礼》将拍音乐电视
“寻访希望工程20年”公益活动启动
寻觅焦裕禄的足迹
“打开艺术之门”喜迎15岁生日
“新笑声客栈”主营“酷口相声”
国际风情夜
曲江啤酒节
文化市场的主体信用缺失及破解之道




 中国文化报 >  2009-07-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的斤两

  季羡林先生近日故去了,人们纷纷表达哀悼和追思之情。不过,一些媒体在采写相关报道时,无视季老生前曾坚决请辞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等桂冠,无视讣告中称季老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仍然习惯性给季老冠以“国学大师”之类的称号,由此再次引发了季老是不是“国学大师”的争论。一时间口水四溅,让人不胜其扰。

  争论如此激烈,似乎说明大家很看重“大师”这一称号。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笔者有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并不太知名,但在一些场合遇到时,经常听见别人这样介绍他,“这是书法大师某某”,仿佛他是当代的王羲之。朋友听了这话自然笑逐颜开,但只要他还没喝高,相信他就不会当真。不用说,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这个世界上“大师”乱飞,以至于“大师”这一原本分量极重的称号,如今早已“短斤少两”。梁实秋说过“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此种“优待”,同样适用于某些“大师”,而且折扣力度必须加大,用百货商场的术语来说就是“折上折”“跳楼价”。

  前不久,一位知名学者因为被人封为“大师”,心里有点没底,于是发明了一套匪夷所思的说法,称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所以“大师”只是“老师”的后退一步。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煞费苦心,因为“大师”一词在多数场合只是一句客套话,或是一句娱乐用语,不必当真。更有甚者,在某些场合,“大师”“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词,还可能会变成贬义词。最近有位知名博主写了本小说,却遭到“根本不会写小说”的批评。作者恼羞成怒,立马宣称自己不是“作家”,只是“耍家”,而且回击批评者“你丫才作家,你丫全家都作家”。

  话说回来,“大师”“艺术家”“作家”之类的词被滥用甚至误用并不是件好事,由此导致价值判断标准的混乱更是需要警惕。不过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人称“大师”的不一定是大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大小,时间和历史自会评判。孜孜于“大师”这样一个虚衔,其实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于此,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季老的睿智。

  原 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