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年,也就是明朝永乐三年,老字号鹤年堂在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大街成立,创始人丁鹤年家族执掌了120年(公元1405—1525元),共承袭四代;其后是曹蒲飒家族,执掌230年(公元1525—1755年),共承袭七代;王圣一家族172年(公元1755—1927年),共承袭四代;刘一峰家族29年(公元1927—1956年),共承袭两代;“文化大革命”后恢复老字号品牌至今。
是什么延续了这个600年的品牌?
丁鹤年的故事
极具传奇色彩的养生大师,奠定品牌的基础。鹤年堂的创始人丁鹤年当时威望极高。丁鹤年出身元朝望族,祖父是北京最有名的饮膳大师。他从小耳濡目染,精通养生学。元末明初,烽火连天,丁鹤年立志“不为良相,只做上医鸿儒”,从此云游四方,一边治病救人,一边访遍海内名士,游学的经历让丁鹤年的养生术登峰造极。养生有道的丁鹤年耄耋之年,一派仙风傲骨。
不仅医术高明,丁鹤年还精通诗词歌赋,是名重一时的诗人,著有《丁鹤年集》。《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评价:“萨都剌之后,回回诗人首推丁鹤年”。
更为人所传赞的是丁鹤年的大孝品德。73岁高龄的丁鹤年把鹤年堂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只身回乡为母亲守灵17年,直到去世。《四库全书》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讲的就是丁鹤年的故事,其中赞叹道:“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戚继光与鹤年堂
助力民族英雄,提高品牌美誉度。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戚继光率戚家军奋力抗战,九战九胜,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但戚继光回到北京之后,最先去拜会的地方竟然是鹤年堂。原来,在这场冷兵器肉搏的战役中,大量戚家军遭受了刀枪之伤,更严重的是南方沿海的气候湿热,戚家军辗转各地,时时受到瘟疫的威胁。鹤年堂在呐喊助威的同时,率先为戚家军送去了精心研制的“白鹤保命丹”等急救药、刀伤药和“避瘟药”,不仅挽救了许多将士的生命,还为戚家军保驾护航,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了表示感谢,戚继光特地登门拜访,写下“调元气”“养太和”的牌匾送给鹤年堂。如今我们在鹤年堂正堂之上看到的“拮披赤箭青芝品,制式灵枢玉”版篇也是戚继光所作。
郑和与鹤年堂
国礼身份,延续品牌传奇。在鹤年堂的门前,一直立着一口大缸,他们把精心调制的养生饮料“甘露饮”倒在里面,谁来了都能喝。当家掌柜说:“这喝的是鹤年堂的字号,扬的是鹤年堂的名声。”由于药用效果非常好,养生茶、甘露饮等口碑立刻传扬开来。名气传到永乐皇帝那里,朱棣下令大量配制,由郑和在下西洋时作为国礼馈赠给所到国家的皇帝及其他上层人物。
谭嗣同与鹤年堂
大仁大义的品牌领袖,与时代人物一起被人传颂。鹤年堂传至王氏家族正值中国动荡时期,王保新又是一位和丁鹤年一样,医术、文采俱佳的掌门人,不同的是他对政治非常关心,面对混乱的时局,时常思考国家的出路。一日,变法先驱谭嗣同来到鹤年堂看病,由于二人有共同的追求,交谈了几次后,二人成为至交好友。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斩首,王保新为尽兄弟之情和民族之义,拿了当时有名的麻醉剂希望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谭嗣同虽然没有接受,选择慷慨赴死,但仍很感激王保新对他的情义。谭嗣同死后,王保新料理了他的后事,特别请了师傅将砍下的头颅缝合归位,然后才运回谭嗣同的老家湖南浏阳。
除了这些故事之外,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时鹤年堂药工保护牌匾的故事,企业领袖刘一峰反抗伪政权的故事等,这些小故事一点一滴地润泽这个企业,最终使其成了一部品牌史书。
不论是同仁堂还是鹤年堂,中华老字号的每一个故事都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价值认同。日积月累的品牌精神资产,以及严谨的产品制作流程,使中华老字号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郑 蕾 钟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