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影音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理论评论

第4版
长镜头
  标题导航
繁荣背后的无奈
类型剧不是跟风的借口
《鹤乡谣》获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
王长田:做娱乐产业要和明星保持距离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上海开建
我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回眸
胡玫:做一个“小”电影不如拍一部“大”电视剧
新中国电影60年国产影片成就展




 中国文化报 >  2009-08-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题材电视剧:
繁荣背后的无奈
  《金色农家》剧照

  本报记者 黄 海

  “说实话,刚开始对这部电视剧根本不感兴趣。但是慢慢看下去,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近日,农村题材电视剧《金色农家》在央视一套刚刚播完,就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讨论这部电视剧。而这部电视剧不仅是央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中的首播剧目,也是其中惟一一部农村题材作品。它的播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关注。

  创作迎来小高潮

  自2002年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迎来了一个创作和播出的小高潮:《刘老根》、《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插树岭》、《喜耕田的故事》、《乡村名流》、《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展现农村人农村事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的出炉,而且收视成绩都还不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倪学礼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各界对“三农”的关注,“中国目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农村建设悄然兴起,‘三农’问题被提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这些都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繁荣的宏观大背景。在政策上,广电总局更是一直鼓励关注‘三农’,提倡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性因素。”

  另一方面,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繁荣也与其特色有关。纵观近两年的农村戏,无不透着一种鲜活质朴的乡土气息。方言、土语、俗话,这些民间语言的运用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而剧中的人物形象也个个鲜活生动,刘老根、马大帅、马莲、喜耕田、刘能、靳诚……这些农家人善良淳朴、乐观向上,身上还带着普通人都会有的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让观众备感亲切。在古装剧、宫廷剧、情感剧、武打剧充斥的荧屏,这股农村风反而显得清新脱俗,也便成了主角。

  有专家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观众曾经使超现实题材大行其道,但这些作品很快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现实主义的回归正逢其时。而以农村的发展为切入口,写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正迎合了这种回归。

  除此之外,农村题材电视剧在生产制作上还有其特别的优势。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执行导演魏永刚告诉记者,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大量出现还与其拍摄成本有关,“一般农村题材电视剧如果不用明星的话,制作费用可以压到很低。而国家政策也鼓励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这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繁荣。”

  情节雷同 编剧缺失

  不过,在农村题材电视剧表面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南方观众就反映,这些农村剧离他们的生活太远。的确,目前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多以东北为地域背景,大多数反映的是那里农村的生活,啃玉米棒子,唱二人转,说东北方言,然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和语言环境却成为其他地域观众观赏的障碍。我国幅员辽阔,如何拓展创作题材,提升审美内涵,适应不同地域观众的收视习惯,正越来越成为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大难点。

  此外,农村题材电视剧情节雷同的倾向也很严重。魏永刚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的农村电视剧都脱离不了脱贫致富的主题,他甚至半玩笑地总结了大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情节:一个人或两个人,很有能力,思想先进,然后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村民共同奔向小康生活。这样的倾向也使得某些电视剧主旋律色彩浓厚,不仅城里人不爱看,农村人也觉得太虚假。

  雷同反映的其实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编剧的缺失。“优秀的编剧太难找了,而能够扎根农村,有农村生活实践的编剧更是难找。”魏永刚告诉记者。倪学礼也表示,目前某些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编剧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真正的农村生活,触及不到农村社会的真实问题,有些还会为了迎合某些政策需求来编些脱离事实的故事。

  “农村电视剧编剧的收入也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商业剧,再加上农村剧往往不如商业剧赚钱,越没钱越没有能力请更好的编剧,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魏永刚说。

  也因此,目前农村题材电视剧虽然数量多,但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往往挖掘不够,真正令人荡气回肠的佳作少之又少。有不少剧作反映的还是变形了的农村现实。“其实农村有很多事物值得关注,看农村也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不一定非得是脱贫致富这一个主题。我手头有一个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剧本,角度就很新颖,而我们目前正在河南拍摄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湖光山色》就把重点放在了农村人的情感问题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电视剧更全面更真实地呈现农村现实,而非脱贫致富。”魏永刚对记者说。

  播出怪圈

  除了创作本身的问题外,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投资及发行方面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拍摄农村题材电视剧时,制片人普遍把“宝”押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收视率存在一定风险,卫视和地方台很少购买,即使购买价格也很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才能基本收回成本,也才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农村剧一般都是只播一轮,而如果这一轮没有在央视播,那基本上意味着这部剧要石沉大海了,也意味着成本很难收回。如果想保证收视率,让地方卫视也购买,那就必须起用明星,但起用明星就意味着高制作费,这是很多小的制作公司难以承受的。”魏永刚告诉记者。

  另外,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投资制作上也存在怪圈。倪学礼告诉记者:“目前几乎没有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投拍农村题材电视剧,因为没有多少收视率,也不赚钱。大多数都是政府在投资。”有了政府参与,农村题材电视既能保证资金来源,同时地方政府也可借机宣传本地,一举两得。据了解,《金色农家》的拍摄地辽宁盘锦大洼县上口子村就因电视剧而发展起了农家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发行方面,地方政府又能动用政府关系,确保电视剧上央视一套的晚间黄金档,对于扩大电视剧的影响力也有好处。

  但电视剧制作跟政府联姻的一个不良后果便是,电视剧创作失去自我,往往会在其中加入若干或宣传当地或响应某些政策号召的内容,主旋律色彩浓厚,而对现实尖锐问题的反映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政府的参与还会导致电视剧无法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不接受市场的检验,其质量也难免下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