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檬
“跟风”这个词其实并非为时尚界所独有,打开电视就会发现,当下的电视剧也在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跟风”,《亮剑》之后是军旅题材横扫天下,而《潜伏》过后又是谍战剧充斥荧屏,以至于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
不可否认,某个阶段某种类型电视剧火爆确实和观众的心理需求有关,琼瑶剧、清宫戏、情景喜剧、家庭伦理剧、战争剧、谍战剧,每个阶段的热潮都切合了当时大众对精神追求的选择。观众的热捧是创作最好的指路牌,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也催生了相似类型作品的诞生,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能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效益产生短平快,制作单位何乐而不为?
然而电视剧的类型化不同于其他领域,其他领域的类型化可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消费需求,价格有高低,消费有梯度。而电视剧则不能以自身投资价格的高低来选择观众,更不能用小众的消费换来大众的口碑,所以,电视剧“类型化”之后往往会给人创意贫乏、故事老套、视角陈旧的感觉。
其实,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模仿改造而来的,所以模仿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跟风模仿而没有创新。
《还珠格格》之所以大热荧屏,是因为它抢先一步突破了古装戏“戏说历史、才子佳人”式的套路,欢快另类的人物设置给人新鲜的感受,而随之而来的“各类格格”则模仿痕迹太重,故事毫无生气。《我爱我家》受热捧,是因为它开了中国情景喜剧之先河,而之后的《候车大厅》等虽然继承了它的外部构造却没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和眼球,故意的插科打诨只带来了尴尬。几年前推出的《武林外传》,通过巧妙的转换时空、故事衔接和人物刻画将现代故事放回古代,时空倒错感吸引了不少观众。所以说,不是体裁陈旧,不是类型雷同,关键是作品的内涵。
找寻类型化题材中的创新点应当成为我们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工作重点。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多花点心思打磨,多用点功夫研究,相信这样的作品总归是让人期待的作品。在观众对我们的电视剧一再报以宽容的同时,从业人员是否应当调整一下创作思路?作为以创意工作为主的电视剧从业人士,一方面创作需要沉淀,需要积累,另一方面,创作也需要突破,需要爆发。使二者最大可能的扬长避短,各尽其职是树立口碑的好办法。
梳理之下,让我们不妨对“类型潮”看淡一点,对精品的意识加强一点。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句话很对,不管什么题材,什么时间出现,能引人共鸣、群众喜爱就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