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九州巡礼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青州——海岱文化的见证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海岱文化的见证
  战国金环首
  明赵秉忠状元卷
  镇江战役纪念碑
  龙兴寺遗址北齐贴金彩绘佛像
  商代青铜器“亚醜”铭钺
  大汶口文化彩陶壶

  青州市博物馆

  青州,山东半岛西部的一座小城,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用放大镜都很难发现的地方。然而,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龙兴寺佛教造像在这里,200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西辛战国齐墓在这里,2006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香山汉墓陪葬坑也在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人们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禹贡》言“海岱惟青州”,山海间的这座小城,见证了海岱文化的发展历程。

  影响深远的东夷文化

  远古东方部落称为夷,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从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始,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到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东夷先民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西方戎羌系文明、南方苗蛮系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初始的系统体系,是整个华夏文化的主体和渊源之一。

  青州处于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这里史前文化遗址密集。据文物普查统计,现在青州境内共发现北辛文化遗址5处,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龙山文化遗址85处,岳石文化遗址9处,东夷先民的足迹可谓遍布城乡,其中尤以弥河及其支流两岸最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史前文化遗址共有70处。年代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其中,龙山文化时期最多,共有31处;北辛文化时期有3处,即:东夏镇桃园遗址、李集遗址、口埠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9处;岳石文化时期2处;商周时期25处。在这些东夷文化遗址中,东夏镇桃园遗址、大贯店遗址、广县城遗址、黄楼郝家庄遗址、谭坊萧家庄遗址、口埠镇赵铺遗址、苏埠屯遗址等都经过科学的考古调查或发掘,文化层比较清晰,内涵丰富。

  青州境内出土的许多文物是东夷文化的代表。例如: 桃园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桂叶形石铲,器形优美,酷似一片桂树树叶,有使用痕迹,是从细石器向磨制石器过渡的代表器物。赵铺龙山文化遗址8号灰坑出土的鸟形陶鬶,斜向短流,似鸟嘴;矮粗颈,颈两侧各有一圆形镂孔,似鸟的双眼;腹部圆鼓,上饰不规则的斜划纹,似鸟丰满的羽毛,并有三周附加堆纹,腹两侧贴塑三角形泥条纹,似鸟扇动的双翅;绳索状的把手,似翘起的鸟尾。这是东夷人鸟图腾崇拜的表现。

  东夷先民是最早懂得酿酒的族群之一,青州境内出土了许多酒具,包括煮料用的陶鼎,贮酒用的陶瓮、罐,饮酒用的单耳杯、觯形杯、高柄杯、平底杯等。到商代,东夷先民的酿酒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青州苏埠屯商墓已发掘出来的大量青铜酒器可以证实。

  东夷先民的制陶技术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东夷人最早制造出了三足鼎,青州桃园遗址就出土过一件北辛文化陶鼎。大汶口文化时期,制陶业成为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彩陶上饰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到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蛋壳黑陶是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水平。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从距今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开始,东夷先民已经在青州地区定居繁衍,成为当地的土著居民。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发明了原始历法和古老的文字;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发明了冶铜术,青铜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出现。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证明在商代东夷人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极高水平。东夷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齐文化的载体

  周建立之后,封其功臣姜尚到海岱间,建立齐国。姜太公对东夷人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齐国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1984年在青州何官镇杨家营村东凤凰台遗址,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座齐国时期的房屋基础,这一发现为齐国的房屋建造结构展现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古人用土捣实作墙,筑土前先夯实墙基,叫做“基”,木材构成房架,每根木栓下要垫上大石块,称为“础”。在1992年春的文物调查中,在位于凤凰台遗址东南的臧台遗址附近,出土了一件翘角如飞燕翅膀的房屋建筑构件。因为其上镶嵌有多条荧光闪亮的贝壳,故被称为“嵌贝砖”。类似其形状的嵌贝砖,在凤凰台遗址中也出现过,都属于齐国房屋的建筑构件。它被建造在宫殿的最高处,也是最显著的地方,当太阳光照射时,在很遥远的地方就能够看见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房顶建造得如此考究、壮丽辉煌,室内也很讲究,地面上铺设着模制的方形大砖,上面布满锦团相簇的花纹,花纹也是用刻制好的模具碾压而成的。该砖经过入窑焙烧后,才能够进入房屋内,或镶嵌在墙壁上,或铺设在地面上。如此豪华的装饰、华丽的房屋,可见齐国经济的发达程度。

  随着国力的提升,各种娱乐活动在齐国流行起来。滥竽充数的故事虽被贻笑大方,但竽这种乐器在海岱间流行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至于斗鸡、走犬,在考古发掘中也经常发现。2009年7月份,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在青州邵庄镇山东中辰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发掘一中型古墓葬时,在椁室的北侧,车轮和车舆之间,发现了一条侧卧的狗骨架,头颈高昂前伸,四肢弓起做奔跑状。其无论是猎狗还是家犬,都是主人豢养的宠物,也许“走狗”之词由此而来,更说明狗与马都是主人最忠诚的奴仆。所以《齐风·卢令》就是对“走狗”的描写:“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重环”。卢为俊犬,也是狩猎时的“走狗”。蹴鞠,世界上公认的发祥地就在齐国。2004年11月至12月间,为配合青州公路改造工程,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一座“中”字形竖六土坑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出土大量文物的同时,还在二号陪墓坑内出土了一枚象牙质的骰子,有十四面体,其中十二面体上有一至六两组文字。同墓还出土了方形博具、投壶、琴。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齐地,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大声称赞“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也出在齐地。

  齐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极为发达。早在春秋时期,山东半岛齐属之地就与朝鲜半岛有着繁多的贸易往来,齐桓公时相国管仲就提出了向东经营开拓的战略,使经常有商业往来的朝鲜臣服:“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轻重)。据考古资料证实,春秋早期,齐国的丝绸也到了日本(《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刘凤鸣著)。近几年在齐国腹地青州经常有代表着齐国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文物出土,如2004年在青州西辛战国墓齐墓出土了几件明显带有外来民族文化特色的器物。其一是金环首,其二是银豆盒。金环首形状为一种类似食草动物的前身,其前蹄跪姿折曲于脖颈下,夸大的头部雕琢着云朵状的犄角,与肿骨鹿角相似,双耳紧贴脑部,末端压于犄角下。耳轮的前方是大大的眼睛,眼睛前方为秀气的鼻孔,鼻孔前段整个弯曲成钩状的部分,酷似雄鹰的喙。这是一种来源于草原文化的器物,它的出现是否预示着青州与草原民族的某种联系?另外在西辛战国墓中所出土的银器,装饰了锤揲出的列瓣纹样。据专家考证,这种工艺和纹样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曾在地中海东北部和波斯帝国内流行,在巴尔干半岛南部的色雷斯地区就曾有许多发现。这件器物是通过海路还是陆路传入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西辛战国大墓中,还出土了数件残破的齐国刀币钱范。这几块看似不起眼的钱范,佐证了齐国铸造齐刀币的历史。考古资料证实,目前发现有齐刀币范出土的地区,仅青州和临淄,临淄是齐国的国都,出土齐刀币范习以为常,但在青州出土齐国钱范却应引起极大重视。青州东夏镇有两个村子分别叫前范王、后范王,村名的由来,即和齐国的铸币场所有关。刀币范的出现,不仅证明了青州是齐国的腹地大后方,更重要的一点是证明了青州地区也是齐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否则不可能将支撑国库的铸币工业放置在青州。在青州地区,不但出土齐刀币钱范,还出土了大量的齐刀币,如1974年在益都(现为青州)东南河一次出土刀币520枚,1984年在益都大交流出土刀币57枚,1985年在益都李家庄出土30枚,在青州臧台也有刀币出土。

  这些见证青州历史的文物,是青州历史的缩影,是古人聪明智慧的写照,记载着过去的历史,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绵延不绝的青州文化

  西汉初年,在全国设13个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即是其中之一,所辖范围大致是今山东东北部和胶东半岛一带。青州刺史部治广县,故址在今青州城西南部。广县所辖今青州市的中心区域,东部和北部平原属剧县,东北部属益县。不大的范围内被分割成3个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两汉时期,青州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在青州境内出土了许多汉代农具,由此分析当时人们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家畜、家禽饲养业较为发达,在香山汉墓陪葬坑、马家冢子东汉墓及其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如鸡、鸭、狗、猪、羊等,虽均为陶制,但栩栩如生。这些动物被大量用来陪葬,按照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说明当时人的食物与今天已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对穿着也更为讲究。从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大量彩绘陶俑的衣着看,地位高低不等的人们,所着服饰的样式有区别,但均色彩艳丽,有紫、枣红、粉红、白、黑等多种颜色,鲜艳异常。不但人的衣着讲究,马的配饰也极为考究,鞍垫、辔头、桃形缨饰等一应俱全。

  正是因为青州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后,很快便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青州最早的寺院宁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其故址在今青州郑母镇倪家庄附近,地名塔儿坡。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青州的后赵、前燕、前秦、南燕的君主崇信佛教,使佛教在青州境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469年,青齐入魏之后,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青州见于资料的南北朝时期的寺院有:七级寺、弥陀寺、吉祥寺、重兴寺、候恺寺、延祥寺、广福寺、弥勒寺、石佛寺、南阳寺(唐以后称龙兴寺)、兴国寺、白苟寺、孙泰寺、张河间寺、广固南寺、大业寺等。在七级寺、龙兴寺、广福寺、兴国寺等寺院遗址上,有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出土,其中以龙兴寺遗址出土造像数量最大,也最为精美,最为引人瞩目,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们精美的雕刻工艺、鲜艳的彩绘、面部动人的微笑、有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健美的体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发了国内外“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研究的热潮,奠定了古青州佛教文化圈在全国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1971年春,在青州市城南五里镇傅家庄水库工地出土了9件精美的线刻画像石,画像内容为贸易商谈、出行、象戏、轿乘等场面。其中两幅最为精彩。商旅驼运图,图上、下均用8厘米宽的忍冬花纹装饰。画面上部有两只颈系绶带的瑞鸟向左展翅飞翔。中部为一胡人牵着驮有丝织品的骆驼和一匹鞍具齐全的骏马,正在向右方行进。胡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下着紧腿裤,足登轻底尖头皮鞋。骆驼因负载沉重,张口喘息。贸易商谈图,此图四周用忍冬花纹装饰。画面上部有一只瑞鸟向左侧飞翔。中部刻一广额丰颐、头戴折角巾、身着交领袍、腰束环带、足登靴子的男子,端坐在筌蹄座上。他左手持小杯,左脚搭于右膝上,正与一深目高鼻、卷发、身着联珠纹边饰长袍的胡人对饮交谈。后面有一随从手捧异宝。因墓葬早已被破坏,所余画像石的安放位置、完整程度都已无从查考。据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画像石应是石棺床或石椁的组成部分。它大量借用了粟特美术的绘画样本,甚至墓主的坐姿也表现出对于异域文化的欣赏和认同。

  从龙兴寺出土北齐佛教造像体态和服饰的表现,到粟特美术画稿的被改造运用,都说明南北朝时期的古青州地区已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环境,异域文化在这里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接受、欣赏,以至影响后世。

  “人杰地灵”对青州而言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科学家燕肃生于斯长于斯,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居青州20余年写就千古文章,欧阳修、富弼、范仲淹、胡宗宪为官于此留下美名传世。在青州历史上曾出过6个状元,其中宋代的王曾连中三元,官至宰相,年少时读书的矮松园(今称松林书院)、王沂公读书台故址保留至今,激励着多少代学子奋发向上,成为祖国栋梁。明代赵秉忠于万历二十六年高中状元,其殿试卷保留下来,成为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份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状元卷。这份殿试卷为折页形式,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他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情窳而不举”。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敢于向皇帝提出这样大胆的观点,足见其胆略过人。

  青州人不但有治国安邦的智慧,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明代兵部尚书石茂华、邢玠均为抗倭名将,邢玠援朝抗倭,事迹至今在国内外流传。青州兵作战勇敢,不但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中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实例。青州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展厅中,有两幢石碑颇引人注目:一幢是《钞刻江苏镇江府建立青州驻防忠烈祠碑》,另一幢是《恤忠碑》。这两幢石碑是青州驻防满洲旗兵(简称青州兵)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参加镇江抗英战役的真实记录,体现了青州兵的反帝爱国热情,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史料。

  在鸦片战争中,当英国侵略军武装进犯我东南沿海,沿海各郡县都调兵防守,青州驻防旗兵“因命前都统德公挑选驻防精兵五百人,赴江宁防御。嗣拨官弁十三员,兵四百名,移守镇江”(《恤忠碑文》)。青州兵到达镇江后被派到东码头守炮台。“东码头在象山之麓,为夷船登陆所必由,使青州兵四百人得并力于此,凭象山之险,开炮轰击,胜负正未可知。乃以寇氛渐逼,都统令入城分守四门,门各百人,遂致势不相救。北城有虚台,与北固山相对,俗呼十三门者,独无青州兵防守。夷人即由此植梯而登,城遂以陷。”(《忠烈碑文》)

  “六月十四日,天将午,火箭齐发,东、西、北三城楼俱被焚烧,贼乘势攀跻。他守兵以千数,皆震慑,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忠烈碑文》)。《草间日记》的作者朱士云在镇江被围时困在城里,耳闻目睹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当英国侵略军攻城时,他写道:“时余兄弟各持帱糗粮为走计,余弟尚不肯即走,苦促余先行,不得已从后门出,登山以俟之,望见北城门下枪炮火箭互相喷薄,白烟竞射,浓雾旋蒸,想其下积尸如麻矣。窃幸我兵犹在上风,冀其或胜,但不晓此是何兵,乃敢与之相抗如此,后询之土人,则青州兵也。设此时得一旅相援,北门或不递破也”(《鸦片战争》第三册第80页)。

  在镇江战役中,英军出动了7000余人,而防守镇江的旗兵和青州兵只有1500人。此役使英军损失了185人,是英军在侵华战役中受重创最大的一次。青州兵在此战役中有65人阵亡,100余人负伤。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驻防旗兵的为国献身精神:“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89页)。

  青州,海岱间的一方热土,务实进取、开放包容、豁达坦诚的文化传统,造就其文脉绵延悠长、影响深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