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城市·科教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专 题

第3版
采风/副刊
  标题导航
83岁霁虹桥拆“旧”建“新”
真的是唯一选择吗?
南京42片区新建筑限高24米
青岛地标老建筑全球售卖被叫停
“桥城”武汉
国内面积最大宦官墓园对外开放
首届“中国精彩城市”上线
抚顺读书节名人来助阵
深圳:逾期不申报的
违建将被拆除或没收
广东兴井村古民居亟待整治保护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兴井村古民居亟待整治保护
  兴井村古民居近景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广东省境内的一处客家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生存状况堪忧,不仅年久失修,还存在电线交错、私搭乱建的状况,各种安全隐忧一触即发。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日前,记者拨通了广东省文物局的电话。

  广东省境内的这片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和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调查结果显示,在方圆不足2公里的范围内,兴井村古建筑群保存了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28座客家民居,多为四角置角楼的2至3层方围(围是一种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密集程度在广东省内实属罕见。

  兴井村过去与一个叫做石镇的村子合称为厦镇,村子位于林寨盆地,盆地之中有河流穿过,沃野良田千余亩。元至正九年(1349年),陈姓族人迁居到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了600多年,如今村子里居住着5000多人。明末清初,陈姓族人聚居在厦镇围,据史料记载,厦镇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70米,四周是用石灰夯筑的围墙,围墙上一共有3座围门,都是朝南而建。围墙之内则建有民居、祠堂、水井,商铺设施也一应俱全。通过这些建筑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后人可以看出当时客家人为了有效防御外敌聚族而居的民风民俗。至清末民初,林寨陈氏家族子孙有许多已经是富甲一方,于是他们开始在围内和围外大兴土木,为避水患和匪盗之扰,他们建造的多为木石结构的四角楼,这些四角楼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保存较完整的每座方围屋面积都很大,占地从10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不等,为了有效保护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房屋建造者将家宅设计成高墙合围,并且在四角建有碉楼。外墙上没有窗户,只设狭窄的枪眼和瞭望孔。家宅中除了日常起居场所,还有仓库和水井,充分表现出在防范土匪流寇、宗族械斗时易守难攻的特点。

  目前兴井村古民居建筑群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周边楼房建造致使古建筑占地逐渐被侵吞蚕食。这些年代久远的房屋有的基础设施落后,有的产权复杂,有的构件失窃,有的缺乏必要的维护或者修缮不当,还有的搭建违章建筑问题严重。

  广东省古建筑专家指出,兴井村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村落布局、房屋选址以及建筑物细部处理中体现出当地人注重风水的习俗,另外,部分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建筑中西合璧的时代风貌。这些古民居建筑对于研究客家文化与珠三角文化、潮汕文化在粤东北山区的交流融合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清末及民国初年粤东北山区客家儒商的经商史与生活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广东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几年前当地职能部门已认识到这处古民居建筑群的文物保护价值。2006年,河源市人民政府将林寨古建筑群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兴井村被广东省文联公布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平县政府也先后拨款对古村落进行维护。“但是和平县本身经济相对不发达,资金支持力量有限,仅凭文物部门一家之力难以处理古民居建筑群的维护工作。”

  目前,和平县正在考虑将兴井村古民居建筑群发展为旅游景区,广东省文物局也已经制定出对这一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方案:一是要规划先行,尽快制定兴井村古建筑群的专项保护规划,使各项保护工作和村中的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多方筹资,可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申请省扶贫专项资金制定发展生产等长远帮扶计划,改善村中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良性互动。三是要妥善保护环境风貌,已经存在的违章抢建新房,短期内难以全部拆除,建议在规划引导下,通过立面改造和产权置换等逐步实现环境风貌的适度恢复。

  本报实习记者 乔 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