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生产力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之后,为全球经济领航与“寻底竞赛”(racetothebottom)原理求解的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又进入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引起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及经济理论界的注意。
《文化资本论》在资本理论、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核心环节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时代前沿问题,并深入细致地在经济学原理的读解、批判中,提出新的时代课题与理论思考。比如该书作者皇甫晓涛针对资本理论物质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戈森规律,提出非物质经济与文化产业代际递增的逆戈森规律,又比如作者因为对于经济学选择原理等基础理论、基本范畴的物质经济原理的反思,从而形成非物质经济原理的反思经济学、后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从反思人类学、反思文化学到反思经济学,是有着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科学发展观文化经济学对于资本、资本理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的生产力经济原理的批判思维与理论支撑的,对此作者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与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认知、鉴识科学的探讨;又如对于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马克思的“庞大的商品堆积物”、庞巴维克的“第三个馒头”的物质资本分析,到对于布迪厄“可交易的身份”、林楠的“动员过第二次的资源”的非物质资本理论的归结与分析,都可见作者对于经济学核心理论的深入钻研与理论功底。而对产业理论的探讨,更是将其从经济组织的研究,推向创新机器的新阶段,并将其作为1750年以来人类新发明体系的创新要素与文明之核,探讨了它与其他15个发明体系的关系及其创新、发明的内在规律,从人文科学符号模型的产业元素、自然科学技术模型的生产要素,到社会科学经济模型的管理元素、认知科学数据模型的创新要素,鉴识科学测绘模型的财富元素,都形成对于产业、产业理论及产业科学的再发现,这对于经济理论、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原理的再发现都是大有裨益的探索。
阅读该书,我们分明感到文化、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不仅正在从生产力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到创新经济学的体系上重构经济学,也在资本理论、产业理论、博弈理论、产权理论、创新理论、管理理论的经济学核心环节上重构经济原理。它试图回答的不仅是经济学发展的重大时代前沿核心理论与原理问题,而且也在对近30年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原理与民族复兴的人文原理求解与反思中,触及亚当·斯密提出的“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斯密难题”,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在发明了‘四大发明’之后为什么科技不够发达”的“李约瑟难题”,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教授提出的“中国人为什么1750年之后开始落后于西方”的“罗伯特难题”。同时作者从产业、产权、资本、资源与文化、创意、符号、信息的联系中,展开其对后经济体系理论的构筑及近代中国上述三重难题的求解,在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科技融会与产业融合中系统阐发他的文化经济与后经济理论,并对其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认识科学、鉴识科学的跨学科知识创新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同时试图求解文化与经济、创新与产业、内容与版权、中国文化与全球化的多方面联系及辩正关系的生产力结构。
此外作者对于城市、区域、生态、国防的文化经济与文化战略研究,也形成多方面的学术创新与一以贯之的学术体系。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物质生活,而反思经济学与后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却是非物质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关联,研究的理论向度也由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线性思维转向以增长方式创新为核心的圆型思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庞大的商品堆积物”与“看不见的手”的“边际递增效应”,而是资源能耗、创新、内容、符号的代际扩张与交易模式、创新模式。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思维及人文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谐世界观的介入,对于经济理论的促进与发展无疑是一个进步。同时它也挑战、求解大国成长及大时代跨越的大的经济难题,将引发我们对经济学诸多理论的研究兴趣。
裴长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