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文纵横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文化重建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潮州抽纱濒危
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实质
探索文化创新的经济原理
钢琴“名教头”但昭义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实质

  陈良宗

  “观之于形,而寓之于意”,中国的艺术观念历来深受老庄与禅宗思想的影响,苏东坡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老子讲“大音希声”,艺术上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老到的美。

  中国的古典绘画,一般是通过山水、花鸟来表现人的心境、情趣,表达人对自然与生命的体会和感动,从而深刻领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明朝董其昌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中国的历代艺术家都擅于从大自然中观察,从自然山水风光中寻找生命的本原,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中寻找有特点的艺术原型,然后在作品中尽情挥洒。苏东坡著名的咏画诗:“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中国古典水墨艺术,正是将自我融入到自然和生活中,并把自然和生活看作一种境界:一种交融着自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气韵生动”,中国古代画论里的这个经典表述,正是这一艺术价值观的生动概括。

  正因为如此,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创作者的人文背景与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更多的是表达画家胸中意境与情趣。历代文人画家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其丰富多变的笔墨认识背后,蕴涵了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在不同社会境遇之下,表现出画家对现实的独特认知及其在精神上的追求,成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一个象征。例如,同是画山水,唐宋画家笔下追求的是雄伟与壮观的审美之境,体现了当时人文精神之下的“道”;而元人山水画的认识,则以“淡泊”展示出其“逸”出社会现实的精神境界,“淡泊以明志,以至于逸”正是当时文人的生存之“道”。这两者的精神方式都在内核上归属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进之为“道”,退之亦为“道”。

  中国的水墨画在10世纪之前已进入写意阶段。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与梁楷的《泼墨仙人》的问世,比起西洋表现派,要超前许多。姚最在《续画品并序》开篇讲:“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将思想认识通过形式抽象而谋取哲学意义上的永恒性,这一点始终与两千多年前先哲们提出的哲学思维方法和认识理论相融合,它成为中国艺术内在实质的精神走向,从有形至无形,以有限达到无限,并进入精神性的永恒,上下纵横五千年,这一条文化之脉是古今不变的。

  艺术无疆界,探索无穷尽。人类的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借鉴与承袭,并不断发展的。历经数千年历史传承,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及蜕变,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已在艺术观念及表达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更趋向跨文化、跨媒体、跨技法的新领域,这也是步入工业社会后无法回避的一种艺术形态的变革。

  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来说,中国缺失工业革命阶段,从时间上看,几乎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步跨入当代,由此中国也缺失一个成熟的现代艺术阶段。走到今天,本土性现代与当代艺术相互掺杂、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由于自身材料的独特性,加上传统“意象”的创作心态,水墨画从材料到手法特别适合文人的抒情达意,历经千年而不衰。但同时,当代抽象水墨画要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难度与挑战。

  从当代人文精神的角度看,当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可喜的实验性趋势。目前,有许多抽象水墨以实验水墨或现代水墨等多种名目与名称来办展与发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现代绘画艺术创作手法上,除了字与画,一些能充分体现作者个性,或弥补笔墨与纸质材料缺陷的制作,如泼淌滴洒、拓印、拼贴等,也呈现出一种蓬勃的艺术生命力。有的作品极端理性,有的极端感性,有的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些都是很难用任何法则来界定的,都是个体生命经验的长期积累。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模式与地域概念的限定,从画面整体运作出发,综合吸取与感受多种艺术营养,不断提升鉴赏品位,作品才会逐步趋向完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