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正在精彩上演,在全国调集的110余台优秀剧目中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占到1/4以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党的女儿》、《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京剧《华子良》,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一批被称作“红色经典”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深受观众欢迎,这批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丰富性。为研究和总结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生产的经验和规律, 8月21日,文化部艺术司举办了“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专题研讨会”,艺术司司长董伟出席会议。现将与会者部分发言刊登如下,与大家共同关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时代发展。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和《党的女儿》都是“红色”题材,都是根据红色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作为这两部歌剧的主创,亲历这两部作品改编和创作的全过程,我最突出的感悟就是:红色题材的创作和改编,必须解决好传承与发展两个课题。
一、传承。首先是坚守红色经典精神内涵。有些人出于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在作品中渗透进大量娱乐因素,人为地编造离奇情节,使红色经典变成戏说经典,使作品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甚至于“桃色”,导致观众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与以往相去甚远。其次是回归民族歌剧本体。民族歌剧要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动听的音乐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真正打造出民族的音乐形式。
二、发展。第一是融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歌剧艺术也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样式并行发展的态势,任何单一的风格、样式都不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创作民族歌剧必须善于吸收、融合,从而求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第二是创新。《党的女儿》在美学观念、音乐语言、音乐结构上都有创新;《野火春风斗古城》用崭新的音乐方式演绎故事,立体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人生和信仰的解读。另外,创新不仅在于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容。歌剧完成对人物的新塑造,还需要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开掘。
解决好传承与发展两个课题 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 王祖皆
主人,变为文艺工作者。他们抒发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像骆玉笙的《光荣的航行》,王毓宝的《军民鱼水情》、《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作品至今都在传唱。天津市曲艺团每年有340场的演出任务,每天下午都要在剧场坚持演出,一般的传统作品,包括这些前辈的红色经典作品都是在剧场演出中得以传承和保留。因此,天津市曲艺团参加此次国庆献礼演出的《红色经典》曲艺专场,其主要创意就是用艺术形式来再现过去那段革命历史。
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创造 剧作家 邹忆青
我很崇拜经典剧目的创作,比如李英儒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其中有很多难忘的经典情节。更可喜的是,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很多新剧,它们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踏着前人的足迹努力前进、不断创造的结晶。虽然有些剧目与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经典剧目相比,还有待于精益求精,但这种打造精品的势头和走向是好的,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比如,《飘逸的红纱巾》是一个新四军的抗日题材,该剧结构严谨顺畅,人物关系设计巧妙。其中,反面人物的构建并非脸谱化地将其刻画得坏到极致,而是赋予其某些人情味。我希望这些新剧目经过不断打磨能够更加精致,成为像《红色娘子军》一样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经典。
民营剧团依靠演出经营求生存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 王红丽
《铡刀下的红梅》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2001年创排的现代戏,成功地刻画了少年刘胡兰的英雄形象。该剧先后荣获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铡刀下的红梅》创作的孕育周期长,但排练时间很短,在导演余笑予的统筹安排下,所有的演职员创作热情高涨,从拿到文学脚本到把戏搬上舞台,不过近半个月的时间。民营剧团的体制和自负盈亏的性质,决定了剧团排戏离不开全团自力更生创造和艰苦拼搏的精神作支撑。
民营剧团相对于有财政拨款、人才广聚的国有艺术院团,打造精品剧目的难度更大。但是我们完全依靠演出经营求生存、通过自收自支求发展,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尽着微薄之力。
红色经典在创新中闪光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 杨月林
红色剧目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的分量非常重,当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时,她所呼唤的是文化的再次复兴。由空政文工团创排的歌剧《江姐》、舞剧《红梅赞》同为红色剧目,前者参加了2009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演出,后者参加献礼演出活动,两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同是发生在重庆歌乐山下渣滓洞监狱中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同一首主题歌繁衍的并蒂花,不同的是前者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后者创作于本世纪初,两者时隔近40年;二者表现形式迥异,前者是民族歌剧,后者是现代舞剧。从红色题材创作的历史角度来看,《红梅赞》之于《江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典范。舞剧《红梅赞》的艺术实践,引发了这样的思考:作为演绎红色题材的一部现代舞剧作品,它实际上面临着艺术创新的问题。全剧采用西方现代舞的技术手法,用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现代舞可以诠释红色题材的作品,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它同样可以达到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同样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红色题材有声有色 天津京剧院党委书记 郭季华
天津京剧院的现代京剧《华子良》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国家级奖项。创排9年来,演出近200场,足迹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并参加市级、国家级演出活动。回顾《华子良》创作过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红色题材需要深度开掘。以革命先烈事迹为主题的红色题材作品是主旋律创作中的重头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题材出现新变化,创作者开始在红色题材上进行新的视角开掘,涌现了更好看、生动,更具时代特点的剧目。《华子良》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它取材于小说《红岩》,突出表现了以华子良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大智大勇,也细致入微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震撼。通过京剧艺术的唱做手段,使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血有肉等多侧面的真实人物再现舞台。二、领导重视、强强联合是《华子良》成功的保障。三、尊重京剧艺术规律,同时根据内容需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华子良》几年的演出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现代题材用京剧表演,仍能表现得有声有色,好戏赢得荣誉也赢得了市场。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年,已经成为中国40年来久演不衰的经典舞剧,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对比电影《红色娘子军》,我们在创作中首先注重了人物的简化和情节的集中,并意识到要有丰富的生活和艺术想象;另外,既做到了尊重原剧,又从舞蹈的角度予以提炼,抓住了琼花的“跑、抓、打”,更好地表现剧情和人物关系。吴祖强也对音乐作了细致处理,人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给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想像空间,使该剧较好地实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创作坚持的方法。一方面,从人物性格出发,从生活中提炼舞蹈的中国语汇和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芭蕾的舞蹈语汇是很丰富的,如何改编成适合我们自己的样式,这既需要吸收外来艺术元素,也要吸收中国戏曲元素。总之,有了舞蹈文化的积累,热爱传统,深入生活,丰富了想象,有创作激情,灵感也就出来了,这是无形中的创新。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中央芭蕾舞团编导 蒋祖惠
当年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该剧创作起步是在1964年春节以后,当时大家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做一个有创新、有特色的革命题材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派出一支队伍到海南岛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并与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者进行沟通。黄准同志写作的《娘子军连歌》提供了很好的音乐素材基础,有利于芭蕾舞剧在群众中推广、普及。我们的音乐班子分头行动,工作进展很快,到当年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素材,特别是海南岛那些具有民间特色、风格优美的音乐。正式首演是在当年9月26日,周恩来总理说它是革命的题材、现代的题材。随后的10月份,毛泽东主席在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了三句话: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文革”期间,《红色娘子军》和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变成样板戏。这中间有一些很复杂的过程,让人感触很多。但大家还是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有了现在这样的版本。总之,它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芭蕾舞团院团合作的结果。我们创建了一个音乐创作班子,其中有杜鸣心、施万春、戴宏威,以及当时刚从新疆回来的我的学生王燕樵。序幕、第一场、第二场的音乐由我和王燕樵承担,第三场由施万春承担,第四场是我和杜鸣心承担的,第五场由戴宏威承担,第六场也由杜鸣心承担。我们5个人各有分工,但大家仍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经常学习交流。因此,当年集体创作的做法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大家都讲究个体,互相配合似乎变得不太容易,所以当年的这些经验值得重视。
近10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达到最高水准,形成了完整的传统,在舞台上和荧屏上,它的上座率和收视率很高,这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它作进一步的开掘和研究。题材本身并不决定艺术魅力,任何题材都可以产生艺术魅力,很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命题作文”,但仍可创造出一流的艺术价值。因此,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永远要将它的艺术价值放在第一位。它的大主题是先行的,不需要选择的,那就是为了革命事业贡献一切,但是我们应当花大力气进行视角和人物个性的选择和开掘。如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突出了少年刘胡兰活泼而倔强的个性特征;又如京剧《飘逸的红纱巾》开掘了一类新人物,表现了一个最初带有小资情调的人逐步抗日的历程。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还需要创作者联想和想像力的极大释放,注重在剧目中保留情感的两极:一是英雄情结,二是平民化感情,三要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现诗化精神。
走市场 创品牌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 钱均平
要在艺术上下大力气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 贾志刚
齐心合作才能出好作品 作曲家 吴祖强
让京剧与时代同行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副院长 严 阵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作于1958年,是为国庆10周年演出而创作排演的,至今已演了50年。本次进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定于8月28日至30日连续三场。该戏颇受观众欢迎,演出商也比较喜欢这种流动性大、成本较低、票房好的剧目。
《洪湖赤卫队》作为一个红色经典剧目,走市场、创品牌,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却能够流动演出。首先得益于我们剧院的运作致力于精简;另一方面因为红色文化是有市场的。2000年,当时身为全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的李刚评价我团是“中国民族歌剧的旗帜”。如果没有《洪湖赤卫队》这个品牌,我们剧院的歌剧不可能更好地走向市场,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开掘红色历史的美学意义 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 沈 滢
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将“京剧与时代同行”的命题作为剧目创作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在剧本题材和内涵的选择上找到与时代同行的契合点。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根据音乐话剧《青春涅槃》改编创作,原著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围绕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展开。导演在二度创作中,用“信仰的奔赴”五个字作为全剧内核,主人翁方斐对青春价值的认知逐步递进,从“小我”到“大我”,最后到“忘我”, “信仰的奔赴”的行动线索贯穿始终。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在当代依然具有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次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在英雄人物塑造上,观众不喜欢干巴说教、僵化单一的模式,这需要我们在创作中尽力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别注意挖掘方斐这一个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同样是为抗日而献身的革命烈士,方斐不同于成熟的、富有斗争经验的党的干部赵一曼,方斐是从南洋归国的华侨学生,是热情、浪漫、率真的热血青年,她在融入革命队伍后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终于成为一名抗日前沿的文艺战士。
再次是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将丰厚的传统艺术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大胆创新,但又不失京剧艺术的传统根基,全剧在载歌载舞中渗透了音乐剧的流动感和京剧的韵律感。
歌舞剧《井冈山》比较成功地开发了红色历史的美学意义,把一部刀枪争鸣的斗争转化为一台舞台艺术精品,是一次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创作的新探索,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
《井冈山》的创作以史为轴、以情为魂。一部感人的剧作,既要有英雄的气概,也要有平民的情感。《井冈山》也不例外,它既反映了历史全程,脉络清晰;又展示了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血肉丰满。观众既震撼于“霹雳一声暴动”的壮举,更感动于“小井红云”的悲壮。
该剧在体裁上也有所创新。创作者大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既有歌唱、舞蹈,也有戏剧、朗诵、情景表演甚至雕塑,这是对艺术形式的新超越。我们意识到:一、革命历史题材有市场源于人们对崇高精神的需求;二、充分挖掘红色历史的美学意蕴,很有必要;三、紧紧围绕市场的中心,把观众需求当做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人认为,红色经典带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特征,排这种剧可能不符合国际演出市场发展的潮流。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好地塑造红色经典,诠释那段革命历史。
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我们应该撇开矫枉过正的心态,正面地对待那些历史的真实。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不仅仅关注意识形态,也要重视艺术创作本体;二、处理好艺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三、艺术创作是灵感、才华和理念的结合。
(本版内容按发言顺序摘登,刘茜、刘伟、徐梦菲录音整理。)
红色题材也要重视艺术创作本体 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金 湘
红色经典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非常强的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经得住市场检验,经得住观众多年以来的关注,特别是经得住演员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天津市曲艺团从建团以来有着雄厚的演员实力、深厚的曲目积累和丰富多样的曲种流派。骆玉笙、马三立都是我团的前辈,这些老艺术家在旧社会只是卑微的艺人,到了新社会翻身当家做了
老传统需要新继承 天津市曲艺团团长 许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