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文化重建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传承革命精神 弘扬时代旋律
让红色经典绽放
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文化报 >  2009-08-2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红色经典绽放
新的时代光芒
——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专题研讨会综述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歌剧《江姐》
  歌剧《党的女儿》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京剧《飘逸的红纱巾》

  本报实习记者 刘 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8月21日,文化部艺术司组织召开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专题研讨会,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的部分院团代表和戏剧界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出席会议并介绍了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基本情况。该活动于6月至10月在北京举办,在全国共调集了110余台优秀剧目,在北京各大剧场演出近400场,观众预计30多万人次。这其中,既有经典的传统剧目,也有新编的历史剧、现代剧,具有规模大、范围广、名家云集、精品荟萃等特色。其中20多台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成为这次演出活动的一大亮点,艺术地再现了我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歌颂了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诞生立下的不朽功勋,演出形象感人,催人泪下,唱响了主旋律,在全社会营造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良好氛围。董伟说,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纪念,也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缅怀,同时更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经验的交流,希望大家能够总结经验、互相学习,进一步促进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创作和发展。

  研讨会围绕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创作演出的经验、思路展开探讨,在总结经验、互相学习中,达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共识。

  红色经典的宝贵遗产

  参加此次国庆献礼演出的很多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曾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经受了长时间检验。

  创作于1964年的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它的诞生被认为是对西方古典芭蕾的挑战,其作为中国芭蕾的典范作品40年来久演不衰,大阵容、大制作、大气磅礴,大乐团、大合唱令人荡气回肠。《红色娘子军》的主创吴祖强和蒋祖惠认为,剧目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湖北省歌舞剧院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50年来一直是剧院的“看家戏” “吃饭戏”,近年来在演出市场上所向披靡,常常一票难求。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钱均平说,《洪湖赤卫队》这样的经典品牌剧目没有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因此院团才能够不断赢得市场,获得生存空间。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闻名中外,扮演江姐的演员目前已到了第六代,但这出戏仍深入人心,广受欢迎。曾涌现出骆玉笙、马三立等国宝级艺术大师的天津市曲艺团,在献礼演出中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红色经典》曲艺专场晚会。天津市曲艺团团长许秀林认为,骆玉笙、马三立这些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剧作家邹忆青说,红色经典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追求和努力的结果。专家们认为,经典老戏之所以永葆青春,在于编导者深入生活,认真创作,使之成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艺术精品,因而能经受时间检验而艺术魅力永存。经典的创作历程和产生的影响,对当今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新剧目独到的魅力

  与会者认为,老戏唤起的是记忆,新的红色经典需要在继承中创新,以独到的艺术魅力再次征服观众。

  总政歌剧团的歌剧《党的女儿》和《野火春风斗古城》,坚守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回归民族歌剧本体,有融合、有创新,其中不少唱段已流传开来。空政文工团的舞剧《红梅赞》与歌剧《江姐》是姊妹篇,它用现代舞的手法诠释红色题材,起到了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同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天津京剧院的《华子良》,表现对党忠诚、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深度开掘了红岩精神,并创出了许多新的京剧程式,其中《下山》一折已被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教学剧目。多种艺术手段的融汇为歌舞剧《井冈山》创造了一种适应时代审美的新艺术形式,《井冈山》是革命的,也是现代的。

  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始终明确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担负着传播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任,弘扬的是时代的主旋律,展现的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因此创作者必须尊重历史,还原真实,歌颂和平与美好,鞭挞黑暗和丑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