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则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要严格贯彻2005年的一项规定,一般不允许在电视剧中使用方言或者不标准的普通话。笔者以为,这项规定缺乏合理性。
让各种各样难以听懂的方言充斥银幕固不可取,但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将各式方言以及不标准的普通话拒之千里,则更不合适。电视剧理应尽可能生动地重现历史或现实人物、事件。方言作为表明人物身份、表现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是使电视剧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电视剧中日本鬼子说日语、美国军人说美式英语、英国使节说伦敦腔英语,无人觉得不妥,方言新闻、地方戏剧也大行其道,为什么偏偏容不得电视剧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操着南腔北调呢?
有人说方言电视剧的受众窄,然而事实上很多方言电视剧使用的是与普通话相去不远的四川话、东北话,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类节目幽默风趣、独具特色,又无多大理解障碍。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几种方言节目,受众确实相对较窄,但通常也有几百万或数千万人能看懂,观众的绝对数目也不少。退一步讲,就算节目根本没有人看,那也是电视剧制作方和电视台需要考虑的事情。
有人说电视剧里使用方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事实上,在广播电视事业如此发达而大多数节目又使用普通话的今天,普通话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今天需要保护的不是普通话节目,而是方言节目。每一种方言都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都包含了无数只能用方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谚语,都蕴藏了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用普通话念起来并不顺口的古诗,在闽、客、粤语中可能是押韵的;在普通话中被称作“筷子”的餐具,在若干古老的方言中,仍旧叫做“箸子”……这是与普通话一样重要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国人讲究“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在大多数媒体节目都使用普通话、很多方言区的孩子已经不会使用方言的时候,保护方言节目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说方言节目不利于培养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瑞士人使用四种相去甚远的语言,却从无分裂之虞;都使用英语的盎格鲁萨克逊诸国却不免于分离。在中国,数千年来各地的方言也未见成为统一的障碍;限制方言的使用,反而会激起方言使用者的不满——当初国民党强力推行普通话就引发了闽南族群的离心倾向。
要是真如有关部门所愿,有朝一日银幕上,从青城派的余沧海到北京城里的骆驼祥子,从井冈山上的老俵到林海雪原里的土匪,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千篇一律地操着标准普通话,那该是多么索然无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