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文化巡礼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中国舞剧:繁荣背后的隐忧
袁淑梅和戏曲电影《西柏坡》
本色写作
回眸中国舞剧艺术




 中国文化报 >  2009-09-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淑梅和戏曲电影《西柏坡》

  巍巍的太行山,浩浩荡荡的送公粮队伍,满怀豪情和喜悦的女支书柏凤和她的乡亲们——袁淑梅领衔主演的戏曲电影《西柏坡》甫一开场,壮丽的场景、鲜活的人物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袁淑梅是广大观众非常喜爱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数年前,当我得知她还是革命圣地西柏坡的名誉村长时,更是顿生几分惊喜和敬意。西柏坡,一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尽管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当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时,这个普通的山村就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袁淑梅从1997年开始,就与西柏坡结了缘。她为了创作评剧《西柏坡》,多次到西柏坡深入生活,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被村民公推为名誉村长。2001年,评剧《西柏坡》成功搬上了舞台,2002年两次晋京演出,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2003年,评剧《西柏坡》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并荣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2007年,在经历了10年的打造之后,《西柏坡》再一次拍成了戏曲电影。10余年来,袁淑梅情系西柏坡,创作西柏坡,唱响西柏坡,她是西柏坡的功臣。

  评剧《西柏坡》以1958年为根治水患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旧址被淹没为背景,描写了西柏坡人民为了顾全大局,舍弃自己的美好家园,在村北山坡之上重建中共中央旧址的感人故事,展示了搬迁与重建过程中西柏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伟大精神,抒发了西柏坡人民对革命领袖和中央旧址的深厚感情,塑造了以柏凤为代表的西柏坡儿女的鲜活群像。

  评剧《西柏坡》的成功创排,为《西柏坡》戏曲电影的拍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戏曲电影的拍摄基本上走的是两条路子,一是舞台艺术的忠实记录,二是实景拍摄的戏曲电影,虽各有所长,但如何让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更好地融合,进一步彰显戏曲电影独到的魅力,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成熟,戏曲电影的拍摄呈上升趋势,如尚长荣主演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剧协也正在拍摄裴艳玲主演的京剧电影《响九霄》。戏曲电影《西柏坡》获得成功,为拍摄此类影片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戏曲电影《西柏坡》并不是舞台剧的简单再现,而是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的有机融合,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拍摄工作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主创人员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找到戏曲与电影的最佳契合点,巧妙地将电影艺术时空转换的灵活与戏曲艺术虚拟写意性强的特征结合起来,将电影艺术的特技、镜头语言的妙用与戏曲人物的细腻表演、戏曲场面的铺排渲染结合起来。与舞台剧相比,戏曲电影《西柏坡》的节奏更为明快,剧情和人物更为集中和鲜明,给观众以更为强烈的视听震撼。

  影片《西柏坡》壮丽的开场,为全剧奠定了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当西柏坡村人民面临着搬迁与重建的生存冲突之时,柏凤内心的矛盾——对革命圣地的挚爱和执拗顽强的性格强烈地展示给观众;柏凤与小秦县长、与西柏坡村大队长坡生之间真挚细腻的情感纠葛、其间不可捉摸的命运变化,更是一波三折,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影片塑造了柏凤、小秦、坡生、坡生奶奶、喇叭爷爷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他们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当然,在诸多个性鲜活的角色中,袁淑梅饰演的柏凤是最为精彩和最令观众期待的形象。柏凤的执着和敢闯敢拼,被赋予了袁淑梅本人不懈追求的个性特征。多年的舞台经验使得袁淑梅能够游刃有余地创造柏凤的生动形象。更为可贵的是,她在影片《西柏坡》中的表演,既激情四射又拿捏有度;既大开大合,又细腻入微,她能借助会说话的镜头语言,把柏凤的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其实,戏曲电影中的表演并不完全等同于舞台剧的表演,它要求演员的表演既不失戏曲风范,又要适应和契合电影艺术而有所收敛,但又不能完全生活化,要找到戏曲风格和电影艺术相契合的平衡点。从这一点上讲,袁淑梅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

  袁淑梅说:“是舞台教会了我演戏,也教会了我做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继续我的人生追求”“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我注定要为戏曲艺术而献身,直到永远。”袁淑梅执着追求的艺术人生,不正是西柏坡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季国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