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苏州评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清风亭》:悲歌一曲 感天动地
一幅奇特的生命图景
让“玛缨花”茁壮成长




 中国文化报 >  2009-09-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风亭》:悲歌一曲 感天动地
  《清风亭》剧照

  荆 桦

  《清风亭》是一出优秀的传统戏,京剧、豫剧、蒲剧、秦腔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早年,京剧大师周信芳、豫剧名家赵锡铭演出这出戏,效果强烈,观众喜爱。10多年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在三门峡市豫剧团工作时,根据自己的条件,量体裁衣,由李学庭改编、张怀奇导演,以崭新的面貌,把《清风亭》搬上了舞台,立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扮演张元秀的李树建也因演出这出戏,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后来,随着李树建工作的调动,他把这个优秀剧目先后带到了河南省豫剧一团和省豫剧二团,演到了北京,演到了全国各地,获得了多项大奖。至今,李树建主演的《清风亭》己超过千场,而且有100多个剧团移植。一个剧目,影响如此广泛而深远,这种“《清风亭》现象”值得人们思考。

  首先,《清风亭》演绎了一个人们熟知的故事,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年逾花甲的以卖豆腐为生的张元秀、贺氏夫妇,一日观灯回来,在清风亭拣到一个弃婴。这两个无儿无女非常善良的老人顿生恻隐之心。他们不忍这个弃婴冻饿而死,便将其收养,起名张继保。张元秀夫妇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这个视为宝贝的孩子抚养到13岁,受尽艰难供他上学读书,虽然贫穷,但老年得子,倒也欢乐。谁知,张继保在学堂受到别人调唆,当他遇见生母周桂英之后,便弃张元秀夫妇而去。张继保18岁时高中头名状元,在清风亭面对已经沦为乞丐、对他恩重如山的养父养母,竟拒不相认,仅以200文铜钱打发这两位年近八旬、无依无靠的老人。贺氏见哀求无效,愤怒至极,一头撞死在张继保面前。张元秀亦悲愤交集,气绝身亡。张继保的恶行,招来天怒人怨,被巨雷击毙。这种典型环境下塑典型人物的故事编织,在《清风亭》里作了生动的体现。

  “没有矛盾便没有戏剧”,这是许多人熟知的常识。只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才能推动戏剧故事情节的发展。《清风亭》以一系列戏剧冲突造成了戏剧情势的迭进: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见到了弃婴,拣是不拣,两位年迈的老人能否把这个婴儿养活,这种悬念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待他俩把弃婴抱走,殷切企盼的观众才放下心来。这是内在的戏剧冲突。在抚育张继保的过程中,张元秀夫妇对自己的养子倾注了天高地厚般的挚爱,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但张继保刚刚懂事之时,便向张元秀询问他的身世来历,张元秀意欲遮掩又难于自圆其说,这种思想冲突,也使观众揪心。张继保逃走,贺氏痛彻肺腑,同老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撕打起来,这种冲突是出于对养子的极端的疼爱,让观众同情。当周桂英诘问年过七旬的张元秀夫妇,为何还能生育,张无言以对,这也是思想冲突。前面说过,在清风亭前,张元秀夫妇面对中了状元的张继保,从求其相认到拒不相认,从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以致二位老人当场身亡,这种把戏剧冲突推向极致的手法,正是《清风亭》的原创者和改编者的高明之处。上述一系列尖锐的戏剧冲突,使《清风亭》牢牢吸引了广大观众。

  看戏看角。李树建成功塑造出了张元秀这个艺术典型,具有很强的名角效应,是《清风亭》成功的关键。从李树建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开掘人物的内在情感。李树建塑造的张元秀,是质朴的、可信的,这位老人,生活虽然清苦,但乐天知命;得到了张继保,觉得眼前出现了一片光明;和老伴虽时有磕绊,但相知相随;即使到了日暮途穷、哭天无泪的境地,仍然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铮铮铁骨。李树建在表演过程中,极其细腻地把张元秀这些心念,如同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观众。他还吸收了“麒派”(周信芳)的一些表演手法,把戏曲程式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大气而洒脱,真实而自然,移步不换形,改革不脱轨。当然,李树建塑造张元秀,最出色的还是他的唱腔。数十年前,豫剧演员中出现了一个擅唱豫西调“靠山簧”的王二顺,此人的唱腔倾倒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李树建是一位勤于攀登的有心人,他从电台录回了早逝的王二顺的一些唱段,先是模仿,后是消化,再是丰富、发展、提高,终于形成了他吐字清晰、声腔圆润、浑厚凝重、悲愤苍凉的演唱风格。这种唱法,对于他塑造张元秀、程婴等艺术形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李树建的演唱风格,使这个流派得到了张扬,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为豫西调新流派的形成,储备了力量,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的传统道德是崇尚信义,宽厚待人。生活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是人之常情。中国人民,对于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之徒,历来都是痛恨的、唾弃的,视为不齿于人类的败类。《清风亭》一剧是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鞭挞。编导把张元秀夫妇的“善”,与张继保的“恶”,作了鲜明的对比,或欲抑先扬,或欲悲先喜,且层层递进,步步加深,营造了戏剧情势,加重了悲剧氛围,深化了主题思想,强化了演出效果。当巨雷劈死张继保之时,观众心中的块垒才得以抚平。这种结局正是应了那句人们常说的民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清风亭》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这种与人民大众抑恶扬善心理的契合。它的高台教化作用,不可低估。

  俗语说,红花虽好,还得绿叶扶衬。李树建演出《清风亭》历时14年,到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主要有赖于他非同一般的表演水平,但演好戏中的主要配角,对于此剧的成功,也至关重要。据我所知,先后在《清风亭》中扮演贺氏的韩孝枝(三门峡)、魏俊英(省一团)、柏青(省二团)、张宝英(安阳),都是豫剧演员中的佼佼者,他们不计较角色的大小,不在乎名次的先后,全神贯注地塑造人物,配合默契地认真做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清风亭》的成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付出了自己的辛劳,很值得赞扬。

  《清风亭》是豫剧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是戏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还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我相信,这朵奇葩,必将开得更加娇艳,这颗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