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缨花是楚雄彝族最喜爱的花朵,彝剧则被称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玛缨花”,它是在楚雄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到流传在彝族地区的某些汉族戏剧形式如花灯、滇剧影响,主要流传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区和云南部分彝族自治县。彝剧已经走过了50多年历程,新时期,这朵盛开的奇葩如何更加茁壮成长?围绕彝剧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省文化厅、楚雄州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楚雄州文化局、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协办的首届彝剧国际学术研讨会8月11日至15日在云南楚雄召开,60多名国内外专家就彝剧发展相关议题进行专题研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说,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彝剧源流、理论建设、剧种特点等方面的研讨,推动民族戏剧理论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为中国戏剧新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总结研讨时说,研讨会对彝剧的讨论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对于彝剧的发展是一场“及时雨”,其引发的思考和反响远远超出了一个剧种。诸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对彝剧发展形成共识:彝剧不能被一些所谓的模式所束缚,而应该走开放式发展道路。
创作题材
现实化还是历史化
专家在研讨中认为,通过题材内容研究不难发现,彝剧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和彝族地区生活的艺术写照。在题材创新方面,彝剧应该坚持已形成的贴近现实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创新。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曲六乙指出,今后彝剧在题材上还需要继续丰富。历史剧等传统题材剧目可以将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展示出来。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安奎认为,在彝剧擅长的现代戏创作中,也应拓展其题材的文化内涵,如丰富的神话和诗歌都可成为彝剧的题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秦华生指出,彝剧应注意强化剧种的美学特征和剧种个性,使之以独特的审美价值,鲜明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中国戏曲剧种之林。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了大型无场次彝剧《疯娘》等剧目表演。对于彝剧题材中的一些元素运用,一些专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台湾戏曲学院教授游素凰说,台湾民间歌仔戏团的不少演出,与社会流行文化紧紧结合,很多已经变了味。而彝族小戏保留了大量俚俗、谚语和彝腔。在已观看的几场演出中,一些西方交响乐使用过多,民族乐器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她担心彝剧未来会走向西方正统体系的音乐剧道路。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郑传寅认为,彝剧《疯娘》有些地方脱离了剧作的规定情境,有一味堆砌之弊,如华丽的服饰、欢快的音乐,反而降低了剧情的冲击力。
就彝剧题材内容,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丁超从舞蹈角度提出建议,作为民族剧种,彝剧的民族特色具代表性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彝剧舞蹈。如果把这些丰富的传统舞蹈巧妙融进彝剧里,无疑会为彝剧大增光彩,《疯娘》及其他几个成功的剧目等都已经印证这一点。
发展道路
要不要程式化 要不要戏曲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彝剧从业余剧团向专业剧团转化之后,对于彝剧的发展道路问题,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有的人主张彝剧走“戏曲化”之路,有的提出走“新歌剧”之路,也有人认为要走“歌舞剧”之路。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认为,年轻的彝剧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多数专家表示,彝剧不应该急于走程式化道路,而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开放式探索。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永义说,戏曲有小戏、大戏之别,无论是走大戏的道路,还是走小戏的道路,戏曲化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彝剧而言,程式化体系应该在一定规律指引下逐步形成。曲六乙认为,彝剧既可以戏剧化,也可以走歌舞剧发展道路。最重要者,要看群众更喜欢哪一种。总之,彝剧不急于确定走哪一种道路,也不能为了获奖而创作,更要防止对其进行过度包装和乱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认为,在理论上把昆曲和京剧等数百年形成的程式化作为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来认识,影响了民间小戏曲种和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对本地、本民族各种民间文学、艺术及话剧、电影等写实艺术的吸收,使戏曲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认为,彝剧先后进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在“非遗”保护大好环境下,彝剧需要抓住契机,回归本性,大胆创造。对此,郑传寅举例说,彝剧《疯娘》构建了开放性的符号体系,但感染力并不比程式化程度很高的剧目差,这或许可以给出这样的启示:彝剧不一定要沿着程式化发展的道路前进,用程式化程度的高低来衡量彝剧成熟与否并不科学。
云南省楚雄剧协主席、彝剧导演张丕坤说,彝剧不像戏曲、也不像舞剧,不像话剧、也不像歌剧。而“四不像”恰恰能体现出彝剧自己的特色。抛开程式化,它可以充分吸收其他戏剧种类的成分,为己所用。
人才培养
坚持民族化、本土化
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统计,1985年至2002年,在6次国家级评奖中,19部少数民族戏剧作品获奖,其中却没有彝族作家的作品,而仫佬族、水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曾获国家级奖项。此外,目前已经排演的彝剧作品,有不少是汉族和其他民族剧作家参与创作的。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郭思九说,目前彝剧各类艺术人才的现状很不乐观,多数编剧和音乐设计人员,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状况倘若不改变,彝剧将很难适应时代的巨变和剧种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说,彝剧需要“彝人制造”。他建议,彝剧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剧作家和本土化的艺术人才。谭志湘则指出,目前彝剧还缺少自己的“明星”“粉丝”,这也是很多少数民族戏剧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剧目创排中,需要用心培养明星角色,让他们成为剧种的领军人物。新家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在介绍了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戏剧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后指出,代表性艺术领军人物的出现是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研讨会接近尾声时,云南楚雄民族艺术剧院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彝剧应该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因为,从彝剧正式产生到如今,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研究彝剧。理论研究的不健全,不能不说是彝剧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缺失。而对于彝剧的理论研究而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转折点。
本报记者 马子雷